倒在“門”前的官員們

近期的官員“門事件”漸趨頻繁,不同事件間的示範效應也逐漸顯現。雖然反腐專家說依靠“門事件”監督官員“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但目前看,這種滑稽的事件一直保持有增無減的態勢——它們暗合著公眾的社會情緒,又往往具備一定的娛樂化傳播效應

不出兩個月的時間,已經至少有6名官員碰到了“門”。

2011年6月中旬,廣州市白雲區一街道辦主任劉甯身陷“豔照門”,多個網站、微博流傳了他裸聊的照片。其後不久,昆明市發改委收費管理處副處長成建軍、河南省汝陽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田漢文兩人“有圖有真相”的“豔照”又先後引發網民的熱烈圍觀。

還有兩起“開房門”——江蘇省溧陽市衛生局局長謝志強在微博上與情人調情相約開房被發現,而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法院院長範海濤疑似與某女官員“開房”的過程則被監控錄像視頻拍下,發到網上。

近日,一出“短信門”又上演。一位網民發帖稱撿到一部手機,其中有與情婦的“激情”聊天記錄,該手機被指為貴陽市地稅局辦公室主任王先貴所有。

事發後,根據官方消息,以上6人均接受了調查,其中3人已經被免職,有的還將因違法行為接受處罰。

因形形色色的“門事件”落馬,已成為中國官場一種有趣的現象。雖然每年立案查處涉嫌職務犯罪的國家工作人員多達4萬人左右,而這些捲入“門”中的官員大多數違紀情況並不算最嚴重,但他們卻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成為公眾眼中的焦點官員。

“門”是如何“建成”的?

將醜聞,尤其是政治醜聞冠之以“門”的稱呼,起源於美國的“水門事件”。該事件揭露了時任美國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在競爭對手民主黨的總部水門大廈內安插竊聽裝置,打探競選對手備戰選舉情況的醜聞,並最終導致尼克松成為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美國總統。

後來,又有另一位美國總統克林頓因為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緋聞陷入所謂的“拉鏈門”。

不過在中國,被套上“門”之名的種種政治醜聞,則基本發生在較為低級的官員身上。南方週末記者統計近年來發生的15起“門事件”發現,近七成的涉案官員級別都在正處以下。級別最高的則是陷入“公共情婦門”的原中石化集團總經理陳同海和原山東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

與“色”有關的“門”佔據了此類醜聞的大多數,也是最吸引眼球的一類,官員們某些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撩撥著人們窺私的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醜聞已經由“小姐反腐”、“二奶反腐”發展為更為廣泛的監督。近兩年出現的一些香豔新聞,有的僅與私德有關,並不涉及違法違紀行為。例如,廣州市白雲區新市街道辦事處主任劉甯的“裸聊門”曝光後不久,白雲區紀委、監察局稱,已對劉寧進行調查,暫未發現劉寧存在違紀違法行為。不過,紀檢機關同時指出,已經“通過組織談話提醒他不論在任何場合都應注意個人形象,檢點個人行為”。

僅次於“色”的便是“財”,此類事件大多牽涉貪腐,最有名的當屬原南京市江甯區房產局局長周久耕的“天價香煙門”。

還有一類“門事件”與官員的說話有關,一些“雷人雷語”很容易釀成民意沸騰的事件。比如2010年7月南京化工廠爆炸案發生後,江蘇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徐光輝逼問現場採訪的記者“哪個讓你直播的”,由此釀成一樁“直播門”——此類“說話門”一般也不涉及貪腐行為,更多是對官員心態的一種監督。

至於這些“門”是如何“建成”的,則新的傳播技術“居功至偉”。“這些被曝光案件的嚴重程度遠比不上官方自己調查披露出來的涉及幾個億的案件,但是為什麼這類‘門事件’比較火?就是因為其中有新媒體、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中山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倪星說。

南方週末記者的統計印證了倪星的判斷——絕大部分“門事件”的起源地都是互聯網。其中,又以論壇發帖曝光的形式為主,2011年以來通過微博曝光漸成新趨勢。

從事件發生的密度來看,近期的“門事件”漸趨頻繁,不同事件間的示範效應逐漸顯現。“天價香煙門”曝光後便有網民著力從新聞圖片入手,調查官員們的“手錶門”;廣西來賓煙草局局長的“日記門”之後不久,又有湖北恩施公安局副局長的日記流傳;近兩個月的各類“豔照門”更是集中爆發。

牢獄之門還是旋轉門?

對於那些選擇在網絡曝光醜聞而非去紀委舉報的發帖者而言,顯然是看中了網絡生成“門事件”並進而推動對相關官員調查、處理的有效性。

確有不少“門”最終成為了涉案官員走向鐵窗生涯的通道——因“天價香煙門”案發,最終獲刑11年的周久耕就是一例。

“紀檢機關是有人專門注意這類事件的,如果某起事件很轟動,影響力很大,相關部門的注意程度就會更高一些。”曾在最高檢掛職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家弘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反腐敗案件的信息需要一定的來源渠道,近些年來,網絡上流傳的各種‘門’就是一個信息的重要來源。”

相關地方政府對於五花八門的“門事件”也沒有小看,且已逐漸形成一種應對模式。南方週末記者統計,“門事件”被曝光後,相關政府或紀委幾乎都會組建調查組進行調查,或召開黨委常委會決定對當事官員的處罰,以應對民意。免職的處罰決定更屢見不鮮。

有時候,這種調查和處罰非常迅速。比如8月1日“疑似河南汝陽縣某人大主任豔照曝光”的網帖出現,8月3日下午該縣黨委就做出決定,停止當事人田漢文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職務。值得注意的是,處理決定中特意提出“待相關問題查實後,按有關規定從嚴、從重、從快處理”。

另外有意思的是,上文述及的被認為“暫未發現違法違紀行為”的“裸聊門”官員劉甯在事件發生後不久亦被免職,但相關方面並未通報免職原因和後續調查結果。

有些地方應對此事時顯然還有待進步。同樣是官員豔照被曝光,昆明市發改委在表態時就發生了前後矛盾的狀況:先是聲明說單位查無此人,後又承認圖片中的人是本單位收費管理處副處長成建軍,但旋即又表示,媒體稱發改委已確認是成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而輿論亦對另一些地方政府的處理手段存疑——他們在第一時間積極回應後,就再也沒有了下文。2011年6月,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法院院長範海濤遭遇“開房門”,樊城區委立即明確表示,已成立聯合調查專班,迅速調查,並承諾將根據調查情況進行認真處理,但至今仍無後續。

“社會越關注、越荒唐、高層領導越批示,越有人重視,就處理得更嚴重些。但要是沒有批示,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也不是很久的,關注度一變,那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倪星說。

事實證明,並非所有的“門事件”都會以官員落馬告終。在有的案例中,相關官員不過是走了一道“旋轉門”,仕途未受任何影響,或是繞了一圈又官復原職。

最典型的例子是“風水門”當事官員重慶江津區委書記王銀峰,這位正廳級官員曾要求某開發商停建並拆掉其樓盤,並拋出該樓盤“擋了政府的風水,這是衙門,知道不”以及“知道重慶為什麼打黑不?為什麼打黑?你這不是找打麼”等觀點,名噪一時。但王銀峰並未因此被降職,只是在事發後半年多後又重回5年前的舊職——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正廳級)。不過,亦有人分析認為:王銀峰現在只是“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有“明平暗降”的意味。

進步還是悲哀?

每一次“門事件”的發生,都會帶來一場網絡上的圍觀和狂歡。

上個月,社科院文獻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佈2011年《輿情藍皮書》。書中稱,以“日記門”為代表的“官員輿情”是過去兩年中排名第一的個人類輿情,其熱度甚至超越了“明星輿情”。

不少樂觀的網民認為:接二連三的官員“門事件”已成為令官員違法違紀行為曝光的重要手段,甚至已成為“反腐利器”。

不過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反腐專家普遍認為,不必對“門”反腐懷有太大的期待。何家弘認為:“門事件”只能偶然揭露出一部分官員腐敗的行為。在整個反腐敗的數據來看,它不是一種主要的依據。

倪星則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說依靠‘門事件’來監督官員成為一種趨勢的話,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本來我們有這麼多的紀檢監察機構,我們還有法治,三令五申地完善各種制度,花大力氣查辦案件。結果反倒是這些非常偶然地被發掘出來的腐敗吸引著公眾的關注,形成了巨大的社會效應,不覺得很滑稽嗎?”

但至少從一段時間來看,這種滑稽的事件一直保持有增無減的態勢。它們暗合著公眾的社會情緒,又往往具備一定的娛樂化傳播效應,或刺激眼球,或極為反常,或充滿喜劇色彩——江蘇省溧陽市衛生局局長謝志強將微博當成QQ用,當眾調情,就是一例。

像謝局長這樣無意間自我曝光的“門事件”還有幾例,比如人肉搜索導致的“天價香煙門”,相關分析認為,這種醜聞令發現、挖掘出它們的網民獲取了成就感。

事實上,官員的“門事件”也在不斷升級。

昆明市公安局就調查發現,昆明發改委官員成建軍的豔照據稱出自某網民在昆明某洗浴中心消遣時撿到的U盤,但實際上,這是一起“犯罪嫌疑人經預先合謀,分工合作”的刑事案件:通過互聯網交友網站,尋找物色到成建軍,於2011年4月色情勾引其到預先準備好的一居民小區住宅內聚眾淫亂,暗中使用攝像機將淫亂場面秘密拍攝成視頻,再以視頻截圖對成進行要挾,實施敲詐勒索。

此案被稱為“昆明首例利用互聯網色情勾引實施敲詐勒索案件”,也為官員“豔照門”的事發添加了一種新的可能方式。

(方可成 張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