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評價國民黨抗日歷史有利聯合反獨

繼中國社科院主持編纂的三十六冊《中華民國史》,對抗戰史的敘述客觀公正,不再避諱談論「國軍」的貢獻,甚至認同蔣介石是抗戰領袖,是讓中國成為「戰後四強」的關鍵人物之後,近日又傳出一個實事求是地評價當年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的消息。那就是在民間推動,中共雲南省委統戰部支持下,中國西征軍十九名英烈遺骸從緬甸歸葬雲南騰沖國殤墓園。這是中國大陸一九四九年以來首度迎回埋骨異國的國軍遺骸,此事對於國共合作反「台獨」,應是具有特殊意義,也將為海峽兩岸進行政治談判鋪好基礎。

據報導,遠征軍忠魂歸國儀式相當嚴肅莊重。九月十日上午九時,參與儀式的人群,既有中國的黨政軍領導,也有來自美國的現役空軍準將。盛著十九名烈士忠骸的骨灰罐上,都覆蓋著帶有「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新一軍軍旗。會場中央也在孫中山先生畫像的兩旁,分別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及中國國民黨黨旗。包括武警戰士在內的儀式出席者,向這些民族靈魂致以應有的敬禮。當晚舉行的「中國遠征軍追思」晚會,當在生的中國遠征軍老兵代表進場時,包括所有省部官員在內的出席者,都全體起立,掌聲持久不息。這項活動,對回顧中國遠征軍的抗戰壯舉,紀念、緬懷中國遠征軍英烈,增強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激發國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中華富強貢獻才智和力量,以及化解國共兩黨歷史糾結,結束過去,放眼未來,聯手反對「台獨」,推進兩岸和平發展,都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隨著「國共平臺」的構築,大陸已越來越正面肯定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就充分肯定國民黨軍隊在抗戰的正面戰場上的艱苦奮戰。這個講話胸懷廣闊,高瞻遠矚;客觀、公正;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對實現民族和解、政黨和解,遏制「台獨」分裂勢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對團結全世界華僑華人,以至一切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和平發展事業的外國友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有這樣的客觀公正的歷史評價,有這樣的充滿誠意的現實呼喚,二千三百萬台灣同胞的心扉又何愁不能被打開?兩岸政黨、族群、民眾的交流交往,就必能邁上一個新台階,猛烈衝擊一切要推行「去中國化」的圖謀,使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再次凝聚團結起來,共同承擔起反對分裂國家、促進和平統一的神聖使命。

實際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奮鬥的結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結晶。國共兩黨都為抗戰作出了貢獻。在國民黨方面,盡管國民黨政府參加抗戰是被迫和被動的,它又執行了一條片面抗戰路線,且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對抗戰的態度越來越消極,但總體而言,國民黨對抗戰的貢獻和作用是不可抹殺的。尤其是在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隊在作為中國的主要戰場的正面戰場,擔負了抗擊日軍的主要任務。其先後進行的淞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重大戰役,阻滯了日軍的侵略步伐,掩護了沿海部份民族工業、學校的內遷,並直接掩護了八路軍、新四軍向敵後的進軍,掩護了敵後戰場的開關,支持了敵後遊擊戰爭。國民黨政府在抗戰中、後期兩次派遣遠征軍出國到緬甸作戰,有力地支援了英美聯軍的東南亞地區的作戰,阻延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會師中東的計劃,限制了日軍北進蘇聯、南進太平洋的世界戰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貢獻。在抗日戰爭中,有許多國民黨將士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英勇不屈,壯烈犧牲。他們的這種精神,是一份寶貴的民族精神財富,將永遠鼓舞和教育著中國人民。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和政治領導作用。中共倡導和領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中國各派政治力量,統一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之下,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日本侵略者。中共將「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發動和組織起來,這就為全民族抗日戰爭創造了前提條件。而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遊擊隊在毛澤東制定的「持久戰」及「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的戰略方針指導下,深入敵人佔領區,發動人民群眾,開闢敵後戰場,支援了全國抗戰。並把敵後廣大人民群眾動員和組織起來,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之中,使敵後戰場的抗戰成為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敵後戰場軍民的作戰大量殲滅和消耗了敵人,大量牽制了日軍,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事業發展為全國樹立了榜樣,它是抗日的模範,又是民主的模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礎,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

因此,抗日戰爭是中國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正面與敵後兩個戰場積極配合,共挽國殤,對侵華日軍形成兩面夾擊的戰略佈局,是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軍事上的傑作,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相互配合,促進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兩個戰場軍民都為民族獨立和解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抗戰的歷史顯示,國家必須統一,民族必須團結。而在今日掀起兩岸黨際交往高潮之際,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的真實面貌,就更能彰顯兩岸血脈相連,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歷史和現實,更有利於組成反獨促統的統一愛國戰線,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孤立和打擊一小撮頑固不化的「台獨」分子,爭取台灣問題早日得到完滿的解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事實已經証明,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是戰勝一切敵人的強大力量,也是實現中華民族繁榮昌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証。我們常說,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時,也須加強「團結就是力量」的意識。籍著「國共平臺」的建立,使得國共兩黨再次團結起來,在兩岸關係的多個領域進行廣泛合作,這必將使到由日本侵略者藉《馬關條約》瓜分台灣,國共內戰而使寶島與大陸隔絕所造成的「台灣問題」,最終將得到圓滿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