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民兩黨「大選」選情分析

隨著國、民兩黨分別推出「馬吳配」與「英嘉配」,藍綠雙方已正式進入對決階段。目前看,國民黨略占優勢但面臨嚴峻挑戰,民進党氣勢高漲但重奪政權難度仍大。

2012年「大選」的主要特點

2012年「大選」是台灣地區自1996年以來第5次「總統」直選,與之前4次相比,此次選舉具有鮮明特點。

第一,兩岸關系邁入和平發展階段的首場「大選」。2008年國民党重新執政、「台獨」政權下臺,開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兩岸關系發展也因此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2012年「大選」結果將攸關國民黨是否能保住執政權、「台獨」勢力會否卷土重來,這對兩岸關系未來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

第二,首次「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兩場重要選舉一起舉行,具有極強的聯動性,有利於激發選民投票熱情,提升「大選」投票率。

第三,有史以來藍綠纏鬥最激烈的一次選戰。以往「大選」初期執政方均有較大優勢,與對手差距都是在選舉後期才逐漸被拉近。但此次選舉藍綠雙方從一開始就呈現膠著狀態,多家民調顯示馬、蔡支持度互有勝負,且差距在誤差範圍內。目前,馬、蔡仍未拉開較大差距,此種態勢可能持續到選前。

第四,候選人特質對選舉的影響大於以往。此次選舉不僅是藍綠政黨全面對決,更是馬、蔡個人特質對決。在「統獨」、族群議題逐漸淡化、兩黨政策主張趨同下,馬、蔡個人特質對中間選民及年輕選民的影響較以往「大選」都大。其中蔡女性「總統」候選人特質在「大選」中的影響亦值得關注。

藍綠選戰佈局各有側重

(一)國民黨以實現馬連任為最高目標,利用執政優勢,凸顯兩岸政績

第一,發揮兩岸政策優勢。通過強化兩岸論述,穩固藍營基本盤,爭取台商支持及中間選民認可,並利用「九二共識」、與大陸簽署「和平協議」等猛攻民進黨軟肋。

第二,強化政績宣導力度。通過米酒降價、詐騙案銳減等具體事例凸顯民生關懷,從就業、薪資角度宣導經濟「有感複蘇」,通過「奢侈稅」立法、完善「二代健保」等政策應對貧富差距拉大,10月起陸續公佈「黃金十年」政策願景,以最大化爭取選民認同。

第三,加強輔選組織戰力。積極整合黨內大老、爭取地方派系,選擇吳敦義任副手,延攬吳伯雄、連戰、王金平分別出任馬英九後援會總會長、榮譽主委團長、顧問團長,打造「府」、「院」、黨、辦「四位一體」的輔選動員體系。

第四,制定針對性選戰策略。選舉定調為「決戰南台灣、固守中台灣」,全力拉抬中南部選情:打造青年文宣團隊,爭取年輕選民支持。

(二)民進黨選戰主軸定位民生議題,主打馬執政不佳

第一,改打民生議題。該黨一改以往「大選」主打「統獨」議題的做法,針對貧富分化,南北差距發起主攻階級矛盾的「反貧窮運動」,以「階級牌」、「民生牌」、「環保牌」質疑馬的執政績效,並將自己塑造為「中下階層、中南部、中小企業、巾產階級」利益代言人。

第二,主守兩岸議題,蔡英文通過「十年政綱」、「台灣共識」的模糊論述,淡化、回避兩岸議題,企圖化解中間選民疑慮;同時以「主權」、「安全」持續攻擊國民黨「傾中賣台」,以安撫基本教義派、鞏固綠營基本盤。

第三,主攻中部、年輕選民。鑒於島內「北藍南綠」政治格局,民進黨提出「決戰中台灣」口號,蔡英文並選擇去年「五都」選舉吋在台中戰果不俗的蘇嘉全任副手:還在全台廣建「小英之友會」,極力吸納「首投族」、「轉投族」、「回投族」。

國民黨略占優勢但挑戰重重

(一)國民黨稍占上風,且優勢逐漸顯現

第一,國民黨具有執政優勢。國民黨擁有「中央」執政權,佔據「立法院」73席絕對優勢,掌控中北部三都及12個縣市執政權,佔有村裏長及鄉鎮市民代表多數席次,政治資源豐沛。特別是吳敦義出任副手,更有利於政務官輔選、政策挹注和資源下放。而國民黨修改內艦,王金平有望續任「立法院長」,其輔選動力更強。

第二,兩岸政策或成競選利器。馬上臺後大力改善兩岸關系,取得豐碩成果,這也是馬執政3年來最受肯定的政績。在島內多數民眾希望維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局面的社會氛圍下,兩岸政策被視為馬最重要的連任籌碼。《聯合報》6月民調顯示,馬在處理兩岸關系方面以43%的支持度大幅領先蔡的22%,優勢非常明顯。就連偏綠組織「台灣太平洋發展協會」9月民調都顯示,認為馬在處理兩岸關系時更能確保台灣利益的民眾占32%,而認為蔡更好的為30%。這對於馬爭取關鍵性的經濟選民具有重要意義。最近馬拋出「和平協議」議題後,據島內民調顯示,超過6成選民村其表示支持。

第三,泛藍基本盤略占優勢。盡管島內藍綠板塊有不小的變化,但「藍大於綠」的總體選民結構目前仍末改變。2009年縣市長選舉及「五都」選舉總票數國民黨少於民進黨,主因在於泛藍分裂,藍營支持者投票率低。而2012年「大選」是全台性選舉,藍綠對抗激烈,「立委」、「總統」合併選舉等有助提高投票率,最終可能激發藍綠基本盤對決場面,總體看對馬的選情有利。

(二)馬英九連任面臨不少挑戰

第一,宋楚瑜參選成最大變數。馬英九與親民党主席宋楚瑜心結難解,導致宋展開連署,極可能最終參加「總統」選舉,形成馬、蔡、宋「三搶一」局面。目前島內民調多顯示,宋民意支持度維持在10%左右,雖然其中有綠營「灌票」因素,但仍可見宋的影響力。若其最終參選,雖可吸引部分挺蔡的中間選民,但會拉走更多挺馬票。10月初各民調顯示,馬蔡支持度差距始終難以拉大,若宋加入戰局,馬領先蔡的優勢略有下降,未來存在因宋參選而被蔡趕超的可能性。

第二,國民黨整體氣勢已難與2008年相比。馬英九2008年在清廉形象、泛藍團結、旺盛士氣加持下高票當選,但3年來馬聲望快速下滑,支持度從當選時的79%下降至目前的45%,光環不再。尤其是,泛藍選民熱情消失,導致國民黨在「立委」補選、縣市長選舉、「五都市長」選舉等多場選舉中戰績不佳,馬在此次「大選」中的氣勢己遠不如2008年。而3年來國民黨縣市長施政滿意度普遍較低,亦嚴重影響國民黨的整體社會觀感。

第三,馬執政能力和施政績效仍受質疑。馬當局上臺以來雖廉能執政,總體施政亦末出現重大失誤,但綠營不斷拿其施政魄力和危機應變能力大做文章,攻擊馬「無能」、「無魄力」等,加上親綠媒體予以無限誇大、抹黑、渲染,對馬傷害較大。《聯合報》民調顯示,馬危機處理能力和施政魄力不足仍最受選民詬病, 施政魄力更以21%大幅落後于蔡的36%。同時,盡管台灣經濟出現近年來少見的明顯增長,但通貨膨脹、貧富差距擴大、兩岸紅利未普惠基層、青年選民失業率高等問題,導致民怨持續累積。《遠見》跟蹤民調顯示,馬滿意度長期在35%左右的低位徘徊,不滿意度則維持在50%的高位。馬若無法處理好民生問題,將降低馬爭取經濟選民和青年選民的成效。

民進党氣勢高漲但重奪政權難度較大

(一)民進黨士氣上揚

第一,重奪政權氣勢高漲,基本盤異常穩固。民進党在蔡帶領下快速走出2008年慘敗陰霾,在多場「立委」補選及縣市長選舉中連戰連捷,「五都」選舉得票數及得票率大勝國民黨。尤其是蔡在多家媒體民調中與馬勢力接近,大幅提振綠營士氣。這為民進黨在「大選」中凝聚基本盤、提高投票率、爭取金主支持、收買地方樁腳等提供了條件。而且,民進党在南台灣領先優勢明顯,在中部地區差距不大,對國民黨壓力很大。

第二,蔡英文個人形象較具欺騙性。蔡不同於傳統的民進党政客,通過政治包裝呈現清新、務實、理性、親民的形象,從政經歷較少爭議,易給各方想像空間。特別是,蔡個人形象未經執政檢驗,其籠罩的「神秘面紗」對中間、年輕選民有不小的欺騙性。島內各種民調顯示,蔡支持度與馬伯仲之間,執政魄力指數更是遠超馬。

第三,議題炒作能力較強。靠選舉起家的民進黨善於把握社會民意脈動、主導選戰議題,選舉策略靈活。「非核家園」、「國光石化」、「世衛密函」等議題一度讓馬非常被動。尤其是在島內貧富差距較大、民生議題備受關注的社會氛圍下,民進黨主打「反貧窮運動」,攻馬內政軟肋,獲不少中間選民支持,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兩岸政策上的失分。此外,蔡英文先後拋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台灣共識」、「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等一系列具欺騙性的模糊論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國民黨兩岸議題的力度。

(二)民進黨仍面臨諸多難題

第一,兩岸議題是最大罩門。蔡英文雖放棄了扁式激進做法,拋出「十年政綱」和「台灣共識」模糊「台獨」主張,但在黨內傳統意識形態和基本教義派掣肘下仍未對兩岸政策做出根本調整。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架構下,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不但難以打消中間選民對其重新上臺能否保持兩岸苯系穩定的疑慮,也未能化解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對台海局勢可能因此發生改變的擔心,這恐成為其重奪政權的最大障礙。

第二,貪腐形象未有實質改變。該黨8年執政使其「勤政、清廉、愛鄉土」的招牌徹底被打破,是其失去政權的主因。蔡英文在此次選舉中在是否「特赦扁」等議題上態度暖昧,重用扁系親信,與「一邊一國連線」利益交換,被輿論認為是「蔡頭扁身」,易重新喚起民眾對民進黨貪腐的記憶,降低蔡爭取中間選民的成效。近期,蔡的副手蘇嘉全身陷「豪華農舍風波」,就再次引發民眾對民進黨政治人物的道德擔憂,嚴重拖累蔡的選情。

第三,黨內整合仍存隱憂。民進党盡管表面基本整合,各方勢力一致表態挺蔡,但「蘇蔡問題」、「謝蘇心結」仍不時浮現。謝、蘇等人「輔選為幌、操兵為實」,各有盤算,蔡輔選團隊形成「多頭馬車」,不利於整體戰力發揮。而蔡選擇蘇嘉全任副手,一方面加分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也引發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