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三次奧斯卡獎(《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兩次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斷背山》《色戒》)、兩次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喜宴》《理智與情感》),以及衆多不同等級影展大獎的獲得者,李安不愧爲從袓國寶島臺灣走入世界的電影大師。
李安的電影以其思想深刻、故事性强、畫面優美、叙事從容而爲廣大觀衆津津樂道。他的影片,在娓娓道來的好看故事中,傾注著對社會人生的探究,通過對主人公情感的抒寫而達到對人性意義的探尋。
李安的人生軌迹
李安於1954年10月23日出生在臺灣屏東潮州。其人生軌迹以1978年爲界大致分爲兩部分一一臺灣時期與美國時期。
李安不到兩歲時由台東遷往花蓮,一住八年。十歲時,隨父遷往台南定居。考大學兩度落榜,第三年考取了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影視科。1978年前往美國留學。
臺灣時期是李安人生的初始階段。家庭因素、生長環境、成長歷程、社會狀況等諸多因素,對李安身心産生巨大影響,尤其是不同文化間的隔膜與衝突,更令幼小而敏感的李安無所適從,進而對其世界觀、價值觀、文化觀的形成産生顯著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李安日後的電影創作,對其電影風格的確立與藝術觀念的形成産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社會生活實踐對李安藝術創作發生作用的真實寫照。
1978年,李安考取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留學美國,開啓了人生的嶄新階段。1980年李安畢業,獲戲劇學士學位。同年考入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1984年畢業,獲電影學碩士學位。這幾年專業學習,爲李安日後的電影創作打下了牢固而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的學習,使李安對電影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系統而扎實的訓練,不僅在電影理論方面得到充實、完善,更在電影實踐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從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畢業後,便是六年的蝸居生活。這期間李安毎天在家除了大最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也正是在這段時間,他仔細研究了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方式,試圖將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一些全新的作品。李安曾說:「我那時發現,身邊當上導演、又做出點成績來的,都是持續寫劇本的人,而不是打工的人。許多人一出校門就有工作,如劇務、剪接或製作,到後來就繼續那份工作,很難再往導演方面發展。」
1990年底,《推手》《喜宴》兩部電影劇本分獲臺灣優秀電影劇本評選一、二等獎,李安的人生自此發生重大轉變。第二年,李安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一一《推手》,正式步入電影導演的行列,一步一個脚印,最終成爲世界著名電影導演。
自1991年至2020年,李安共執導拍攝了十四部劇情長片,其中華語片五部,西語片九部。這些影片集中反映了李安的電影觀念、電影理想、藝術追求與藝術素養,也表現出李安的思想內涵與價值取向,是研究李安及其電影創作的重要依據。
思想文化積澱與環境氛圍影響
李安在從事電影創作之前的所有經歷無疑對其日後造成影響。從李安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發現,家庭及生活環境對李安的思想形成和人生成長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首先表現在思想文化方面,而思想文化構成直接影響了李安的藝術創作。
李安出身於傳統士大夫家庭,自幼生長在書香門第。較高的傳統文化素養對李安文化觀、藝術觀的構成發揮了重要作用,直接影響到其電影創作所蘊含的以中國傳統中庸思想爲核心的文化內涵、極具中國傳統美學風格和民族色彩的藝術表現力。
自幼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熏陶的李安,其藝術風格與人格構成始終未曾脫離中國文化、傳統美學。當李安成年後遠離故土,漂泊異鄉,定居美國,他所接觸到的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文化,雖然生活方式、言談舉止可能會被同化,但是在心理深層仍然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性。這種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等民族文化特點的成分,構成了李安藝術風格的核心部分,是李安創作個性成熟的標誌。
李安開始上小學是在花蓮師範附小,那裏的美式啓發式教學、開放式教育,以討論發問爲主的學習形式,被李安稱爲是他「上藝專之前最快樂的一段學習歲月」。這也開啓了李安最初接受、喜愛西方文化的先端。雖然在當時對李安來講是無意識的,但其影響却是深遠的。十歲時,由於父親升遷,李安舉家南遷,進入台南公園小學繼續學習。台南公園小學是「完全本省、講閩南語、日式填鴨教育、體罰打駡、注重升學的環境」。在花蓮是張揚自我、突出個性的西方民主式教育思想占主導地位,形成寬鬆、融洽、無功利的學習環境,在台南則是泯滅個性、刻板專橫的傳統教育思想占主導地位,而形成功利性極强的封建專制的學習環境。兩種學習環境,體現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矛盾與衝突,而這種矛盾與衝突對李安幼小的心靈産生了巨大的衝擊,並進而對其價值觀、文化觀、藝術觀産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也自然會在其日後的電影創作中得到反映。身處不同文化衝擊與調適夾縫中的李安,在「雙方的拉扯下」被訓練成「尋求平衡」的高手。他的這種平衡解決矛盾衝突的能力在電影創作中以兩種不同的形態表現出來。
其一,在他編寫、改編的影片劇情設置上,注重將矛盾衝突作爲情節發展的推動因素,矛盾衝突成爲其影片重要特色之一。其二,他的影片中多有反映不同文化間碰撞與衝突的內容。李安擅於表現矛盾,更摣於解決矛盾。在影片結尾,所有矛盾都被李安一一化解,真正做到了「平衡衝突」。而這種調適、平衡不同文化、矛盾、衝突的「技能」的形成,無疑和李安童年經歷密切相關。
李安於1978年留學美國,正式進入西方世界。西方思想文化、藝術觀念從方方面面對李安産生影響,李安也主動地認真學習和廣泛吸收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觀念和藝術觀念。
在美學習階段對李安思想的最終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李安對西方文化的接受。西方文化對李安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既有日常生活、言談舉止,又有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在西方思想文化氛圍之中的李安,時刻離不開西方文化的熏陶、改造。通過認真系統地學習、分析、思考,在對西方思想文化充分掌握的前提下,李安汲取、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開闊了自己的眼界,豐富了自己的思想,拓寬了自己的文化視野,從而使自己的思想文化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李安對西方思想文化的吸收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對西方核心思想文化、價值標準的體認(如:科學民主精神、人道主義、自由平等觀念等),又有對西方文化藝術的悉心領會、潜心鑽研。而西方「性」理論對李安電影創作同樣影響深遠。李安說,「到美國受到的「第一個文化衝擊跟『性』有關……年輕的我便有個印象,『性』是西方戲劇的一個重要根源,精神淵源於『失樂園』……在我的認知裏,以基督教爲主的西方傳統中,『失樂園』跟『性』有很大的關係。」通過李安的電影作品可以發現,西方「性」理論對李安的思想、創作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在李安創作完成的影片中,幾乎每部都或多或少與「性」有關聯。更有甚者,在其2007年創作的影片《色•戒》中,「性」甚至成爲影片得以延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思想內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性」無疑成爲李安電影表現的主要內容之一。
留美學習階段是李安主動學習、吸收、接納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時期,是促使其思想更爲完善、更爲豐富的時期。而自幼培養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在李安對西方文化接受過程中非但沒有成爲阻礙,反而成爲重要參照系,在對比關照中更加深了對西方思想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正是在這種中西思想文化相互參照、相互補充的前提下,李安的思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價值觀、藝術觀、文化觀迥異於其他華語導演而獨樹一幟,呈現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與作品風貌。
李安在從事電影藝術創作之前,從思想、文化、生活、技術等多方面進行了必要的準備。正是在外部環境因素與內心欲望因素的有機結合下,形成了李安迥異於人的獨特藝術風格。
(許波/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