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直抒胸臆 增信釋疑 熱絡溝通 碩果頗豐

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在貴州舉行

盛夏的貴陽,和風細雨,在炎炎夏日裏用最涼爽的誠意,迎來了近百名來自海峽兩岸、香港、澳門及海外的專家學者們。

8月6日至7日,由全國台灣研究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共同主辦的第2l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出席並致開幕詞,中共貴州省委常委劉曉凱出席開幕式並預祝研討會成功,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周志懷主持開幕式。

本次研討會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深化互信、夯實基礎”為主題。兩天中,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坦率而熱烈地就兩岸增進政治互信、未來兩岸關系發展、台灣民進黨轉型,以及深化兩岸經貿文化合作等問題和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開幕式:近百位兩岸關系研究專家齊聚一堂

8月6日上午,第21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舉行開幕式,近百位兩岸關系研究專家齊聚一堂,共同進行學術交流,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建言獻策。

梁國揚致開幕詞時,首先,對當前一段時間的兩岸關系發展作了總結。他說,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一是國共兩黨、兩岸雙方重申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立場,在此基礎上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動;二是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兩岸各界大交流、大合作格局初步形成;三是兩岸商談步入規範化和制度化軌道,簽署了16項協議。尤其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訂,深化了兩岸經濟合作,啟動了兩岸經濟一體化進程,標志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經濟架構初步形成:四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為島內主流民意,“台獨”分裂活動受到有效遏制。

梁國揚說, 自上屆研討會召開以來,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實現了穩中有進,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實踐再次告訴人們,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道路,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期待和根本利益。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由開創期進入到鞏固深化的新階段。為進一步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築牢兩岸關系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拓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局面,他提出四點看法:

第一,持續增進政治互信,增強兩岸再創新局的政治基礎。兩岸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是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當前,兩岸要排除幹擾因素,展現善意和誠意,尤其要在認同兩岸同屬一國、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為再創兩岸關系新局、逐步解決難題、增進同胞福祉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第二,持續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水平,增強兩岸互利合作關系。加強兩岸經貿合作仍然是今後一段時間兩岸關系的優先和重點。當前,最重要的是推進ECFA後續商談,力爭不斷取得新的成果。要加快推進兩岸金融合作,盡快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要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尤其是新興產業合作。要鼓勵兩岸雙向投資,爭取大陸企業赴台投資取得新突破。要繼續關心和支持大陸台資企業發展,幫助其加快轉型升級。要把握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平潭綜合試驗區建設的難得機遇,打造閩台產業合作模範區。

第三,持續擴大兩岸各界大交流,增強兩岸塑造共同價值的精神動力。在兩岸大交流局面業已形成的基礎上,兩岸應該更加重視交流的規範化和機制化,更加重視提高交流合作的質量與水平,更加注重交流的實際效應與具體成果,更加重視兩岸基層之間的接觸與互動,使兩岸同胞聯系更緊密、感情更貼切、利益更融合。尤其要共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加強文化教育交流,加深兩岸民眾的心靈溝通和情感融合,增強兩岸同胞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認同,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夯實思想文化基礎。

第四,持續堅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的宗旨,增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兩岸民眾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參與者、促進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們要把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落實到各項對台工作中去,全面深入瞭解台灣民眾的實際需求,切實落實對台惠民措施,堅持不懈地為台灣民眾多辦實事,使台灣民眾更多、更廣、更均衡地從兩岸交流合作中受益,吸引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自覺投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陣營。要真誠團結一切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台灣各界人士,不斷強化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獲得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兩岸專家:本著“百家爭鳴”學術精神暢所欲言

兩天中,與會專家學者本著“百家爭鳴”的學術精神,本著為兩岸關系和乎發展建言獻策的匹夫之責,廣開思路,積極發言。

首先,來自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邵宗海,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許振明,以及來自大陸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劉紅、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單玉麗等,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談到兩岸深化政治互信問題時,邵宗海以《後“九二共識”時期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建立之探討》為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說,自“九二共識”之後,兩岸需不需要建立政治互信,特別是在2012年兩岸己進入佳境的和諧關系情況下,已經不再是“要”或“不要”的是非題。雙方都非常清楚,如果沒有一般的互信基礎,今天的兩岸就不可能在人員、經貿與文化方面進行交流,更不用說深層次的推進。只有不斷鞏固和增強互信基礎,才能在文化、經貿等方面進入更深層次。

邵宗海認為,回顧兩岸自2008年6月以來已進行的協商,“政治性談判”在兩岸間早已存在,要展開政治關系的接觸,只需討論“什麼時間點最合適”,而非“可不可能進行”的問題。他指出,兩岸進入政治關系的接觸,會面臨一些可能挑戰到彼此互信基礎的問題,而最理想的發展,是兩岸先行展開沒有“議題”設置的政治對話,像1998年的“汪辜會晤”,可先就可能出現的挑戰問題,提出具體並積極的建議。據此循序漸進、不斷累積,久而久之,雙方會發現對方的善意與誠意,一如ECFA協商中看到北京“讓利”善意與臺北“配合”誠意。最終互信存在了,兩岸才能走上政治議題的談判。

倪永傑在題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若干思考》的演講中表示,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站上新的起點,由開創期轉入深化期,處于鞏固深化的新階段。他認為,未來兩岸雙方需要做好:鞏固成果、築牢基礎:消除互疑、深化互信;開辟路徑、累積動力。最終建構和平發展框架,使之基礎牢固,動力強勁,螺旋上升、不可逆轉。

就兩岸如何深化政治互信,倪永傑提出,兩岸雙方在態度上需要傾聽、欣賞、理解、包容對方,需要善意溝通,積極溝通;在方法上則要尋找共識,縮小而非擴大分歧,透過求同存異進而強同弱異、聚同化異;在策略上要從小事做起、從實事做起,滴水穿石,以時間換空間;在具體做法上則要在“鞏固基礎,明確‘兩岸同屬一中’”、消除歧視敵視等方面深化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以積極、開放的思維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建立兩岸各階層之間互信,特別要強化兩岸高層互信和培育兩岸行政、民間、基層及媒體間的互信。

在後面的小組討論中,美國華夏政略研究會執行會長王中平就“兩岸共同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作了精彩發言。他說,台灣是海島,最大的權益在海上大陸需向海洋發展,兩岸具有共同的未來利益,兩岸實應合作共同發展,只有合作開拓中國的海洋權益,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南海問題,大陸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世洋用鐵的歷史事實,說明瞭兩岸曾多次聯手堅持南海主權、共同保衛南海主權。他說,當前,南海問題事涉兩岸政治議題,牽動區域內各方。但鑒於中國南海主權問題,鑒於南海合作不僅捍衛主權,還將增進兩岸情誼與政治互信,兩岸應少說空話,齊心合力先收“外帳”;應選擇若干可行的合作項目,由淺入深逐步深化兩岸南海合作;應在主權問題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資源開發上靈活溝通。

來自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的教授潘錫堂則從蘇貞昌就任民進党主席到民進党全代會,看其路線轉型、黨務改革、權力競逐等挑戰方面說開來。他說,蘇貞昌就任党主席,很可能就是民進黨出現分裂危機的開始。蘇貞昌如何以廊然大公的立場與兼容並蓄的胸襟,整合各路山頭派系?如何以前瞻具體的政策和理性務實的路線,展現民進黨堪可重新執政的能力?又如何在兩岸關系和議題上拿出一條值得台灣人民信任的高見?等等這些,潘錫堂認為,蘇貞昌沒有大幅修正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想法,未來仍會以“台灣前途決議文”為基調,只是態度和方法稍趨緩和而已。

閉幕式: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取得豐碩成果

8月7日,研討會在貴陽圓滿閉幕。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史茂林主持了閉幕式,研討會三個小組的代表在閉幕式上分別進行了總結發言,中國社會科學會台灣研究所所長餘克禮致閉幕詞。

餘克禮表示,本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是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從開創期步入鞏固深化新階段的背景下召開的,因此具有重要意義。與會專家學者本著“百家爭鳴”的學術精神,以前瞻性、建設性的態度,圍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深化互信、夯實基礎”的會議主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是客觀理性地分析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形勢,深入地探討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與重點。與會學者深刻認識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期待和根本利益。要深化兩岸關系和乎發展,開創兩岸關系新局面,必須不斷地增強兩岸政治互信,擴大兩岸共識,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水平,加快兩岸各界交流步伐,切實落實兩會所簽訂的一系列協議,築牢兩岸關系發展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