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閘口岸變遷看澳門回歸15年巨變

【新華社12月10日電】從澳門關閘邊檢大樓的二層放眼北望,珠海拱北口岸近在咫尺。連接關閘與拱北兩個口岸的“風雨廊”,往來珠海與澳門的人流、車流盡收眼底……

在這裡,澳門關閘邊境站警司處處長黃劍虹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自2003年起,他先後在澳門的陸陸、海陸、空陸口岸全方位地工作過。說起口岸的通關量、通關設備、通關能力,黃劍虹如數家珍:關閘通關量約佔各口岸通關總量的75%。今年前11個月,全澳各口岸的通關總量突破1.34億人次,超過去年全年的1.33億人次;僅關閘口岸的通關量前11個月就達到1.016億人次,刷新了去年創下的9983萬人次的歷史紀錄,拱北—關閘口岸也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關閘口岸的歷史變遷

關閘口岸是澳門的北門,也是我國歷史上較為悠久的口岸。現仍矗立於澳門關閘廣場的“關閘拱門”就是古關閘的遺跡。據記載,明政府1574年建造了一座關閘,定時向邊民開放。史料記載,明清兩代關閘曾實施“每月中六啟閉”的門禁制度,即每五天開放一次,主要為方便邊民出關購買糧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自至上世紀80年代時,關閘仍是澳門通往內地的唯一陸路通道。1993年澳葡政府建立了關閘出入境驗證大樓。驗證大樓由中央大樓及東、西兩翼配樓組成,東翼為入境大廳,西翼為離境大廳。

回歸祖國後,大量內地遊客到訪澳門:1999年,澳門各口岸的通關總量為3691萬人次,2000年增至4998萬人次,2001年增至6023萬人次……為加大通關能力,澳門特區政府與珠海市政府簽署租借關閘以北“三不管地帶”新建關閘邊檢大樓的合同。邊檢大樓2001年12月動工,2004年2月啟用,出入境旅客通道增至71條,主體大樓兩邊還設有22條車道。

隨著2003年7月內地赴港澳“個人遊”政策實施,2007年澳門各口岸通關總量首次突破1億人次,此後一直居高不下。2008年6月,澳門又對關閘邊檢大樓進行擴建,2010年4月完成,設有96條人工驗證通道,90條自助過關通道和18條車道,最大通關量從原來的日30萬人次擴增至50萬人次。

黃劍虹還介紹,除了口岸擴容、開設自助過關通道外,澳門治安警察局出入境事務廳還通過增加邊檢站,借助科技手段完善軟硬體設施等辦法來提高通關速度。根據不同對象,出入境事務廳除開設了傳統的禮遇通道外,還加開了學童專用通道、老年人通道等,力圖通過靈活應對的措施,為旅客提供更快捷便利的服務,盡可能地減少通關時間。

通關量——澳門經濟晴雨錶

通關量是一個旅遊城市的經濟晴雨錶。國家對港澳開放“個人遊”後,澳門各口岸的通關量均增加,尤其是關閘口岸的通關量呈井噴式增長。“個人遊”引發了澳門口岸逐年遞增的龐大通關量,同時也促進了澳門旅遊、會展、餐飲、酒店、交通、零售業的發展,澳門的經濟總量也隨之水漲船高。

回歸15年,澳門旅遊業欣欣向榮。1999年,訪澳旅客不足800萬人次;2001年,訪澳旅客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2006年突破2000萬人次;自2011年起,訪澳遊客連續兩年保持在2800萬人次以上,2013年超過2932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澳門興旺的旅遊業,不僅惠及博彩業,也帶動酒店業迅速成長。回歸之初,澳門有酒店客房9000多間,而目前已超過28000間,翻了三番還多,當中五星級酒店客房超過6成。

15年間,澳門會展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大型國際會議及展覽:如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APEC旅遊部長會議、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澳門公務機展,以及傳統的格蘭披治大賽車賽事等定期在澳門舉行。2013年全年,共有1030項會議及展覽在澳門成功舉辦,參會及參展者人數均較前年有不俗的增長。

暢旺的旅遊業拉動商品銷售,澳門的手信食品、名表、黃金首飾、品牌服裝等深受旅澳遊客青睞,澳門零售業銷售額從而迅猛增長。2013年全年旅客總消費達595億澳門元,較2012年的523億元增長14%。

新通關安排助力澳門經濟“更上一層樓”

即將於本月18日實施的珠澳三個對應口岸的新通關安排,為澳門的旅遊業更上一層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澳門特區政府發言人譚俊榮表示,澳珠三個對應口岸延長通關時間及實施24小時通關,是中央政府惠及澳門市民的一項利民、便民政策,實現了特區政府和廣大澳門市民多年的期盼。新的通關安排,將進一步便利澳門與內地人員的往來,促進兩地交流,體現了中央政府對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支持和幫助,有利於澳門保持長期繁榮穩定。

澳門是個外向型微型經濟體,其經濟發展狀況深受周邊國家或地區尤其是祖國內地的影響。回歸祖國後,隨著內地經濟強勁發展,澳門經濟結束了回歸前連續4年負增長的歷史,走上快速增長的軌道。2013年,澳門經濟總量是回歸時的8.4倍;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是回歸時的6倍,躍居亞洲第二,世界第四,經濟年均增速超過16%;特區政府財政收入和盈餘也逐年增加,分別是回歸時的10倍和60倍;失業率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在1.7%的歷史最低水準,去年全年也僅為1.8%,實現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全民就業。國際權威評級機構美國傳統基金會發佈的2014年度“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中,澳門被評為亞太地區第7位,在全球170多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9位,高於世界一般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