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官民關注中國首艘航母命名說開去

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日前應邀率團赴美訪問。此次訪問是解放軍總參謀長時隔七年後再次訪美,目的是為了落實今年年初胡錦濤主席訪美時與奧巴馬總統就發展中美兩國兩軍關係達成的重要共識,進一步增進瞭解、加強互信、促進合作,推動兩國建立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新型軍事關係。而由於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問題,故陳炳德這次訪美,必然會與美國軍方高層談到台灣問題。實際上,陳炳德在與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的會談中,除了談論兩國軍事互動之外,重點就是敦促美國停止對台售武,及要求重新審視《台灣關係法》等。

由呂秀蓮主辦的《玉山週報》就驚呼,「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訪美,在台海議題上頻頻出招,美方近乎麻痺的反應,顯示台灣議題在美國戰略圈被邊緣化的嚴重程度,台灣必須思考新的應對方式。」

令到台灣軍民高度關注的,還有陳炳德在與馬倫會談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可能不是會談內容,但卻是台灣人所關注的議題的談話內容。比如,他在台灣記者追問「導彈部署」下回答的「我負責任地告訴各位,在台灣附近沿海地區,我們只有駐防部署,沒有作戰部署,更沒有導彈部署」,就在台灣引起強烈反應,正反面的都有。遺憾的是,陳炳德沒有提及中國軍方對傳聞中的航空母艦「施瑯號」的命名問題。因為當前一段時間此傳言沸沸揚揚之時,台灣「國安局長」蔡得勝在到「立法院」備詢答覆民進黨籍「立委」蔡煌瑯質詢時就表示,共軍將首艘航母命名為「施琅號」,「對我們就有針對性」。

以台灣人的視覺看,解放軍將首艘航母命名為「施琅號」,確實是有著「衝著我們而來」的意涵。實際上,施琅在台灣史上,具有一頁重要地位。施琅是明末清初對軍事家,也是明鄭降清名將。他在鄭成功招攬下,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軍中一員虎將,積極參與抗清活動。後因與鄭成功交惡,釀成父親和弟弟被殺的大禍,他再次投清,並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軍平臺之後,積極呼籲清廷在台灣屯兵駐守,力主保台固疆。他為今時的祖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廣泛的讚譽,但在台灣地區卻為一些人所詬病。因為台灣當局同情明鄭的「正統」意識型態,由於蔣介石政府要號召「反攻復國」,因此特別尊崇反清復明的鄭成功。因而在台灣過去的教育中,施琅是個背叛者,投降清朝後受命於康熙皇帝來攻打明鄭,所以施琅長期得到負面評價,民間也同情鄭家,將施琅視為與吳三桂相同的國賊。更要命的是,「施琅」在閩南語的諧音是「死人」,故當地人咒人時就稱他是「施琅(死人)」!

因此,以「施琅號」來命名中國首艘航母,在對台工作的角度看,是弊大於利。曾任民進黨青年事務部主任,後因「反扁」而出走的周亦成就為文指出,「施琅號」的傳聞,已經對兩岸關係造成了負面影響。就算中國航母不是為了攻打台灣而做的,但是未考慮台灣人民的感受而破壞兩岸關係,即使沒有一艘「施琅號」下水,其代價對中國而言將比航母更為昂貴。中央社的評論也指出,施琅曾經是滿清率兵攻下臺灣的主將,如果以他的名字為航母命名,「箭指台灣」的意圖將太過明顯,有違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氣氛。不但會讓台灣朝野不安,也將加深美國及亞太國家對大陸軍事崛起的疑慮。

針對台灣官民對將航母命名為「施琅號」的不安情緒,一位文創公司負責人沈呂遂在《聯合報》發表了題為《大陸首艘航母「沈葆楨號」更友善》一文。

該文則指出,如果要為航母找一個友善的符號,「沈葆楨」應該是最被台灣人民接受的名字。叫「施琅號」,何不叫「沈葆楨號」呢!這是因為,一八七四年台灣牡丹社事件爆發,船政大臣沈葆楨授命為「欽差總理台灣及各國事務大臣」東渡,抗日軍、保台灣,開展建設台灣諸多計畫,成為台灣近代史最具影響的人物。

沈葆楨不僅整軍經武,加強海防,還推動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的施政措施,為台灣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成立墾民局,輔導閩粵人口移民來台,使台灣人口快速增加;推動交通建設,改善了台灣南北、東西的交通動能。設三府七縣,擴大行政編制,促成其後臺北建城,台灣由南至北漸次開發墾荒、開礦;發展魚牧、推動貿易;普及教育、尊重信仰。其後廿年台灣人口興盛、經濟繁榮、交通便利,乃於一八九○年建省。沈葆楨建設台灣的功績,至今隨處可見;億載金城、八通關古道、延平郡王祠,都是重要古蹟。臺北市政府大廳也為了紀念這位推動台灣現代化,造福台灣的翰林儒將,命名為沈葆楨廳。沈葆楨任船政大臣,建船廠,辦學校,創建了清朝現代海軍,至今兩岸海軍耆宿都尊沈氏為「現代海軍之父」。

沈葆楨保台、開台、惠台的歷史定位,台灣人民是完全肯定的。

相信,「沈葆楨號」也是個人之言。而從台灣現任「外交部」次長沈呂巡已被人們所知的家世,就是沈葆楨的後人,也是林則徐的後人(沈葆楨的夫人林普晴是林則徐的親生女兒),沈呂巡為申報財產向「監察院申」報的沈葆楨奏摺,是沈家的傳家寶;而該文作者「沈呂遂」這個名字與「沈呂巡」只有一字之差的情況看,說不好沈呂遂也就是沈葆楨的後人。因此,他的這個提議固然是好,但也不免有「挾私」之嫌。何況,個人家族的榮耀喜好,並不等於是大多數台灣人的想法,尤其是對統一仍懷有疑慮甚至是抗拒心理的泛綠民眾而言。再說,他的這個提議盡管可能會得到部分泛藍居民的認同,但以武器來與台灣扯上關係,可能會讓人產生「武力解放台灣」,而不是「和平統一」的感覺。

其實,中國的航母策略並不在「劍指台灣」,除非是美國為台灣問題進行軍事干涉。實際上,中國的航母策略主要是要為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快速成長保駕護航。中國與十四個國家在陸上接壤,已經成功地解決了與十二個鄰國的陸地邊界爭議。但由於曆史的原因,有六個國家和地區環繞中國海岸線,尤其是在南海的島爭之中,中國作為強國卻處於明顯的弱勢,因此海洋將是中國需要保衛的最後疆域。中國海軍不僅將需要保衛長達一點八萬公里的海岸線,保衛距大陸架二百海裏範圍內的專屬經濟海域(EEZ)的利益,還將需要保護海上航路安全。前一段時間在利比亞撤僑和亞丁灣護航的軍事活動中,就讓中國深切認識到沒有航母的不便。因此,中國必須追求一體化的海、空、陸、天全方位作戰能力,全面提升整體效率和效力正是為了適應中國麵臨的多種現實威脅及潛在的威脅。一旦中國的航母正式列編,中國的軍事戰略必定會發生大的變動,這種變動將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而台灣問題只是中國的內部事務,台灣已經掌握在包括二千三百萬台灣民眾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手中,跑不了,解決目前的兩岸分離狀況的主要方針是和平統一。當然,「台獨」分裂勢力還有可能會搗亂,也有不願看到中國和平統一的外國勢力在阻擾,但也用不者要出動航母,最多是在台海外圍執行防禦作戰任務。因此,為我國自己的航母命名,不應以較為偏狹的台灣事務為標的,而應該有更為廣闊的戰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