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珠大橋方案曙光在前明春將有大突破 港澳珠大橋方案曙光在前明春將有大突破

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興建港澳珠大橋」的話題,又再炒熱。除了是全國政協委員吳榮恪、胡應湘等人在第九屆全國政協第五次大會上,就該大橋方案提交提案或是發言之外,日前在澳門舉行的第十四屆粵澳關係研討會,也有內地和澳門學者提交了有關的論文。另外,廣東、香港、澳門的一些知名人士,亦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高度肯定這一方案,並認為興建「港澳珠大橋」是一個「三贏」的方案:對香港而言,將可大為紓緩香港東部口岸的壓力,促進香港物流業發展;對澳門而言,可以使正在發展國際會議展覽旅遊事業的澳門受惠;對珠海而言,也可使珠海市的經濟活動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在中國「入世」之後,「港澳珠大橋」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就將被更為凸顯出來,並更有利於港澳參與國家西部大開發,及對建設粵港澳自由貿易區起到推動作用。

然而,過去長期以來,「港澳珠大橋」計劃是「高層不急基層急」。觀乎中央政府、廣東省政府以至香港、澳門兩個特區政府的態度,似是態度頗為冷淡,其中錢其琛副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還誤把「港澳珠大橋」方案比作是已完工的淇澳大橋。為此,曾有人以為,此方案之所以未被重視,關鍵是在於它與中央領導人早已印像深刻的「伶仃洋大橋」「撞車」。另外,香港特區政府在大型跨域基建「向北望」的主要趨向之下,並未將與澳門的聯繫排上議事日程,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

其實,這幾個「負面」因素,都已經消除。在中央方面,反對「重複建設」及自覺維護「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中央政府,早就對「伶仃洋大橋」計劃喊「停」。雖然這不能將其與贊同及支持「港澳珠大橋」方案之間劃上等號,但起碼是已為「港澳珠大橋」方案清除了一個「競爭對手」。而在香港特區政府方面,董建華月前提出在未來九年投資六千億元進行基建工程的計劃時,指出香港需要有一條連接澳門及珠江西部的大橋,以進一步加強與澳門的聯繫,這等於是已對「港澳珠大橋」方案予以正面表態。為此,一向較為謹慎的澳門特首何厚鏵,最近亦對此方案鬆了口,正面予以肯定,但又表示此事急不來,需要從詳計議。

這麼有利於國家和港澳兩個特區,尤其是對澳門經濟發展將會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的「港澳珠大橋」方案,為何對維護和推動澳門經濟繁榮發展負有重要責任的特首何厚鏵,也會表示需要從詳計議?這究竟是他出於自己實事求是、穩健務實的本性,還是有其他不可克服的客觀因素在起阻礙作用,使到澳門特區政府必須謀定而後動?

最近,筆者在與熟知內情的人士談起「港澳珠大橋」方案遲滯不前的問題時,才了解到,阻力來源竟然是來自以前人們一直沒有想到過的一個地方負責人,他就是現任廣東省長盧瑞華。據說,他曾經說過,只要他一日仍在任廣東省長,都不可能將「港澳珠大橋」方案擺上廣東省政府辦公會議及粵港、粵澳大型跨境基建協調機制的桌面上。

盧瑞華省長為何會反對「港澳珠大橋」這個對廣東省西部經濟發展也大有助益的方案?內情實在是不得而知,估計是與他與梁廣大的關係有關。正因為他對「港澳珠大橋」方案持否定態度,並繼續為「伶仃洋大橋」計劃保駕護航,故廣東省政府去年二月提交給廣東省人大會議審議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就仍有「繼續開展珠海至香港大橋工程的前期研究」的內容,而置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提出的「橋港結合,一橋通三地」的「珠澳港大橋」研究報告不顧。

如果「港澳珠大橋」方案的阻力果然是來自盧省長的話,前景並不悲觀。這是因為,他今年底就將年滿六十四歲〔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出生〕,明年二月廣東省政府換屆時,他已到達「退下來」的年齡界線。另外,依據中央有關的規定,在今秋舉行的廣東省黨代會和中共「十六大」中,他也因年齡關係不可能再當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常委、副書記及中共中央委員。倘若他離開廣東省長的位置,那句「只要仍在廣東省長任上一日,港澳珠大橋方案就不要想」的豪言壯語,就將會失去支持力。而新一屆廣東省政府在執行《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中的「繼續開展珠海至香港大橋工程的前期工程」內容時,說不定就會將其下屬發展研究中心研擬的「橋港結合,一橋通三地」的「珠澳港大橋」方案,定位為「珠海至香港大橋工程」,從而取代「伶仃洋大橋」計劃的地位。在此情況下,目前各自為政的粵港、粵澳兩個大型跨境基建協調機制,就有可能會整合為粵港澳大型跨境基建協調機制。而且,還極有可能會在此基礎上,將「港澳珠大橋」方案納入粵港澳輕軌跌路網絡計劃之中,使同樣亦含有「規劃建設以廣州為中心、銜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內容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