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客違反政治獻金法北京何不反遊說?

美國總統布殊工作訪問北京之後,本欄曾經針對布殊登臨長城,「作秀」地要比當年尼克松所登抵的烽火台「多走幾步」,結果賺得一些媒體大吹大擂的情況,指出在三個「中美聯合公報」中,「上海公報」的起步點是最低的,而且在該公報發表後直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中美建交公報」發表之前的中美關係,雖然已經解凍,但仍未建交,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仍未從台灣地區撤出,故布殊的所謂「比尼克松多走幾步」,實質上卻是在走回到「中關建交公報」發表前的原點,根本不值得慶賀。

而一個多月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則表明,布殊果然是在「走回頭路」。不但是比其前任克林頓大步後退,而且也比其父親老布殊後退了許多。因此,他的所謂「比尼克松多走幾步」,只是掩飾其即將要進行的種種破壞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活動,包括讓台灣「國防部長」湯曜明高調訪美,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的職位提升至大使級等。美國向台灣當局所提供的這些「高規格」待遇,其實早已突破布殊在北京時強調要信守的「台灣關係法」中的相關規定。如果下一步美國再按其擬定計劃將中國亦納入「使用核武對象」名單,則已幾乎等於是間接恢復「美台共同防御條約」,嚴重衝擊「中美建交公報」中有關「撤軍、廢約」的規定。

布殊為何會在背離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邪路上越走越遠?這除了是布殊本人出於其保守型意識形態而對台灣的所謂「民主改革」頗為欣賞的自然反應,及出於其「遏制中國」戰略的需要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並非是屬於政治及戰略方面的原因,亦即是布殊的個人因素?最近在「國安局泄密事件」中揭發的台灣早在布殊當選總統之前,就已在他身上「下注」的內幕,似乎可在某種程度上解釋布殊要在中美關係上表面上是「多走幾步」,實質上卻是「走回頭路」的原因所在。

實際上,據香港《星島日報》日前報導,據「國安局」有關密件顯示,早在一九九四年開始,李登輝就以「台灣綜合研究院」的名義,與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簽訂為期六年的合約,每年付給卡西迪公司一百五十萬美元,為台灣在美國對政府及國會進行遊說工作,這些錢就是出自李登輝主導的「國安局」「明華專案」。六年來,「國安局」總共付給卡西迪公司超過一億元新台幣。而據「國安局」密件指出,一九九八年九月一日,美國卡西迪公司總裁訪台,在台北市陶陶餐廳與李登輝會見。會談的內容,包括有美國對台售武,克林頓訪華「犯錯」已大為影響高爾勝選機會等。「卡西迪」總裁對李登輝表示,該公司已鎖定共和黨德州州長小布殊為下屆總統最有希望當選,正網羅親友等人加入「卡西迪」陣營,屆時對台灣當局更為有利,正是攻堅良機,台灣當局應把握這一機會。由此可見,「卡西迪」早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兩年就已看好共和黨,在小布殊身上落重注,為台灣竭力遊說,並收買了不少小布殊身邊的「親密友人」。這就難怪,小布殊在競選時就公開抨擊克林頓與中國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指中國「是競爭對手而不是伙伴」,如果台灣安全受威脅,美國會「武力保衛台灣」,他將對中國採取強硬路線等。布殊上台之後,果然擴大對台售武,批准對台出售潛艇等攻擊性武器,並在訪問北京時強調要信守「台灣關係法」。如此種種,布殊政策明顯向台灣傾斜,「國安局」秘密基金和卡西迪公司真是「功不可沒」。「國安局」密件還顯示,布殊政府多位現任官員,都捲入甚至是直接參與美台「秘密外交」的運作,包括美國助理國務卿凱利主持的華府著名智囊「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SSIS〕太平洋論壇」。它不僅接受台灣「國安局」的資助,甚至台灣向日本前軍情官員秋山昌廣「投桃報李」的費用,就竟是透過這個論壇轉交直接執掌東亞事務的凱利與聞其事,直接介入台灣的「金錢外交」。

如果「國安局密件」所載的這些過程屬實,就不但可使為何布殊會在中美關係上越走越遠的內幕真相大白,而且更重要的是,揭露了布殊本人及其重要助手:國防部副部長伍佛維茨,國務院主管東亞暨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國務院主管情報暨研究工作的助理國務卿福特,以及卡西迪公司等,都已違反了「政治獻金法」的相關規定。這是因為,美國「政治獻金法」規定,所有政黨及政治人物,不得接受來自外國的政治獻金;即使是可以接受國內的政治獻金,也有一個額度限制。而台灣「國安局」運用「明華專案」的秘密基金,與美國卡西迪公司簽訂合約,由後者調用該款項賄賂遊說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幕僚,藉而影響候選人在當選後的對台政策,已經構成了「接受外國政治獻金」的要件。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政治獻金是由外國的情報機關提供的,更是犯了美國政治及法律的大忌。尤其是在美國中央情報局過去策動一些國家的反政府勢力顛覆該國政府的活動受到美國人民強烈批評的背景之下。

由台灣當局曾經委托「卡西迪」向國會議員進行遊說,促使國會通過要求美國政府向李登輝發出入境簽証等事例,我們是否亦可從中得到啟發,北京方面亦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利用美國的政黨政治的遊戲規則,透過種種合法的途徑、手法,對美國國會的民主黨籍議員進行遊說,促使他們緊緊抓住共和黨籍的美國現任政府一些成員「收受外國情報機關政治獻金」的事實,在國會內發動彈劾案,迫使這些反華政客引咎辭職,甚至是促使美國司法機關介入偵辦,從而迫使布殊政府改弦更張,回到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正軌上來,不再以「多走幾步」的詐言來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