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國會外交」催生美國會台灣連線

台灣當局近年來重金聘請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在美國國會進行政治游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有斬獲」。其最新的「成果」,是在《台灣關係法》立法二十三周年前夕,美國國會成立了「台灣連線」,目前已有八十五名分別來自民主、共和兩黨的眾議員參加,約佔四百三十五名眾議員的二成。這個跨黨派組織的宗旨,是將專注美台關係,研究國會在強化這個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戰略關係所能採取的具體步驟,並將協助美國國會議員了解影響美台關係的重要議題,在監督和支持兩岸和平對話上扮演建設性角色。此外,「台灣連線」也將提供美國議員和台灣「立委」交換意見和討論關切事項的論壇。不過,他們並不反對美國與中國大陸的交往。但這個團體只是在眾議院議員的範圍內活動,目前尚未聽說參議院亦將會成立類似團體的消息。專程赴美參加「台灣連線」成立儀式的以民進黨「立委」為主的台灣「立委」訪問團,前日與「台灣連線」部份成員聯署了一個「友好合作聲明」,表示雙方將依據《台灣關係法》,努力提升美國和台灣間的經濟和戰略合作關係。

美國國會「台灣連線」的成立,固然是台灣當局「金錢外交」及「國會外交」的策略在起作用,但也與國會內反華反共政客勢力的集結,不無關係。實際上,除了以前所揭露的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劉泰英以重金收買美國卡西迪公關公司,向美國國會議員進行游說活動,迫使美國政府向李登輝發出入境簽証,及近日「國安局泄密事件」所透露的台灣「國家安全局」實施「明華」專案,以金錢收買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美國政要之外,陳水扁的「國會外交」路線也在起了重要的作用。──陳水扁在競選「總統」時公佈的《外交政策白皮書》,就提出了「國會外交」的概念,並宣稱民進黨在奪得執政權後,將「加強對美國國會的游說,以增加對台灣利益的保障」,並「利用美國傳媒的廣大影響力,宣傳台灣的明確立場與政策,以增加美國民眾對台灣的認識」。陳水扁當選後,當然是會不遺餘力地執行這些策略,加緊對美國國會的游說工作,間接促成了國會「台灣連線」的成立。

由五百三十五名議員〔一百名參議員和四百三十五名眾議員〕組成的美國國會的本身,構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實行「三權分立」政制的美國,在很大程度上操縱在這些人的手中。國會在對華政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採取支持或反對總統政策的立法來影響對華政策。在實際生活中,國會提出一項對華政策然後得到總統批准執行的情況很少,但國會可以很方便地提出一些與對華政策有關的議案,雖然這些議案很少能在兩院聯合通過,即使通過後也不一定為總統所採納,但它至少可以反映部份國會議員的主張,提醒總統制定對華政策時要考慮國會的意見。不過,國會也有多次「進襲」成功的經驗,如一九九五年迫使克林頓總統同意向李登輝發出入境簽証,今年初則通過法案,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而布殊總統則簽署了這一法案,使它成為美國的行政法律。這兩件事都粗暴地干涉了中國內政,違背了中美兩國間的三個「聯合公報」,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但從中也可看到台灣當局的「國會外交」及美國國會在對華政策上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據一些學者分析,美國國會之所以在對華關係中比較消極,屢屢通過對華不利的議案和法案,並設法阻撓行政部門積極發展對華關係,台灣當局進行「金錢外交」這個外來因素固然重要,但出自國會議員本身的主觀因素更是其深層原因。否則,只有「溫度」,沒有「雞蛋」,也不能孵出「小雞」來。而其主觀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國會作為代議機構,傾向於強調理想主義和道德價值。國會認為自己有責任把美國式的民主和自由推廣到全世界,視自己為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者和人權的維護者。其二、國會議員主要關心本州的短期利益以及自己的競選連任,目光偏狹短淺,很難從全局的角度來看待中美關係,把一些次要問題看作是中美關係的主要基礎。其三、國會議員不能不考慮選民的傾向。近年來,美國公眾對中國持消極態度,對中美關係也感情用事,因此一些議員斷定,通過採取某種有關中國的行動,他們可得到政治上的好處,如獲得公眾更多的注意,更多的選民支持。其四、國會議員受利益集團的游說和壓力,他們通過一些反華議案可得到利益集團的許多好處。其五、國會議員本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影響著他們的對華態度。國會議員對中國缺乏親切感和信任感,習慣於用已有的、不正確的認識來看待和處理變化中的中國及美中關係。而且他們在同中國交往中,有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總覺得美國的東西就是正確的,不能求同存異。特別是少數議員的腦子裡還有反共思想在作怪。而他們對台灣的所謂「民主進程」,則抱欣賞、同情態度,故而在感情上向台灣當局傾斜。

當然,在美國國會中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從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為改善中美關係、阻止中美關係的下滑勢頭做了不懈的努力。有些人雖然因不願得罪利益集團和選民,而沒有與國會中的反華勢力作鬥爭,但亦沒有與反華勢力沆瀣一氣。如今次在反華勢力籌組「台灣連線」的過程中,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海德等多名重量級的眾議員,就以「行政中立」為由,拒絕聯署參加。

在尼克松訪華之後,中國政府也曾積極進行國會外交,邀請美國國會一些議員到中國訪問,使一些本來懷有敵意的議員了解到真正的中國,從而消除了誤會;而本來就主張對華友好的議員,則更加堅定支持中國的立場,這就減經了對中美建交的壓力。看來,這個經驗應當繼續運用下去,多做美國國會議員的工作,消彌來自美國國會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