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就職演說幾經修改卻是與原意有悖

盡管台灣「總統府」事前曾向若干關係較好的媒體「吹風」,稱陳水扁在昨晚接任民進黨主席時的就職演說,將會重申在就任後積極推動中國事務部主任組團訪問大陸,並藉由黨與黨之間的交流,促成「兩岸執政黨對等談判」,以打開兩岸關係僵局,但幾經修改潤色最後「出爐」的就職講話,卻再也不提「推動中國事務部主任訪問大陸」,而且也避談「兩岸執政黨對等談判」,只是以「如果現階段復談有困難,可以先由互訪做起,由民間與政黨的交流開始」,及「將積極推動兩岸政黨層次的互訪,用善意與誠意來敲門,用信心和行動來開門。」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據民進黨一些資深黨工表示,可能是陳水扁為了安撫黨內對委任陳忠信出任中國事務部主任的反彈及疑慮情緒而作出的「技術性調整」。實際上,自從民進黨中執會通過修正「中央黨部組織規程」案,規定中國事務部主任必須由「立委」兼任,及陳水扁「大膽講話」宣示將「推動中國事務部主任訪問大陸」之後,就有三位長期關注大陸事務及兩岸關係的「立委」向陳水扁表達了希望能出任該職的意願。當時黨內外均認為,其中的林濁水是「台獨理論大師」,背景敏感,並非是出任中國事務部主任及執行「率先訪問大陸」任務的適當人選。而餘下的郭正亮和陳忠信二人,其中前者是「正義連線」成員,又是陳水扁走「新中間路線」轉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在兩岸關係事務上較能領悟陳水扁的真實意圖;而後者則長期追隨許信良,並協助許信良提出「大膽西進」口號,對「台獨黨綱」持保留態度,甚至從未公開表態反對「一個中國」,與民進黨的「主流價值」存在較大的距離。因此,黨內都較為看好郭正亮。

但是,陳水扁出於「派系平衡」的考量,加上陳忠信的「立委」資歷較深,郭正亮是剛於去年底當選「立委」,可能還有「向對岸表達善意」的用意〔但也有人指是陳水扁要迷惑對岸〕,陳水扁選擇了陳忠信。然而,新任一級部門主管名單公佈後,民進黨內對由陳忠信出任中國事務部主任頗為疑慮,部份黨工還表露反彈情緒,有人擔心如由陳忠信來代表民進黨與對岸的中國共產黨的代表進行交流、談判,未必能准確地表達民進黨和陳水扁的政治立場和實質意圖。這種情緒在迅速發酵蔓延開來之後,連候任秘書長張俊雄也搭上一腳:當陳忠信對媒體表示應調整黨工訪問大陸必須以「常職」身份前往的內規時,張俊雄立即回應聲稱這只是陳忠信的「個人意見」,黨中央不會接受,真是「一點面子也不講」。

這股黨內情緒,使陳水扁陷入兩難。一方面,陳水扁為了維護自己的黨主席威權,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量度和「政由己出」的自信,以及展示今後黨內只有「陳水扁路線」而無高級黨工的「個人路線」,陳水扁不可能剛接任黨主席就推翻自己的人事決定;另一方面,黨內的質疑和反彈情緒,故而陳水扁在接任黨主席的就職演說中也就避提了「推動中國事務部主任」。但即使如此,仍有一些黨工認為,陳忠信只是「過渡人物」,郭正亮才是中國事務部主任的「真命天子」。甚至有人表示,郭正亮是「區域立委」,具有選民基礎,陳忠信是「不分區立委」,而民進黨是最重視民意的,光是這一點,到年底選戰熾熱之時,可能就會促成「適位調整」。

當然,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不再提「推動中國事務部主任訪問大陸」,也未必是源於「陳忠信現象」,可能這正是真實地折射出陳心扁本人在接任民進黨主席之後,未必會像善良民眾的期待那樣,真心實意地去打破兩岸關係僵局。

實際上,陳水扁與民進黨中央在處置「台獨黨綱」的問題上,就顯出他們並無意去搬掉」台獨黨綱」這個阻礙兩岸執政黨進行交流、談判的絆腳石。──本欄早就指出,這次「十全會」的程序安排「討論議案」的時間只有五十分鐘,根本沒有足夠時間來討論以任何方式來處置「台獨黨綱」的議案。果然,以李文忠、郭正亮等「六0社立委」為首的二十名黨代表提交的藉將「競選綱領」納入「黨綱」,以圖弱化「台獨黨綱」的議案,並未在大會上展開討論,更遑論付諸表決,而是決定將之交付中執委會議處理。但按黨章規定,中執會並不具修正黨綱權力,充其量只能是對「六0社提議」進行修改,再以中執會名義提交給下一次黨代會討論,這就勢必又要拖上一年時間。當然,昨日「十全會」未有討論任何議案,可能正如本欄日前所分析指出,這次會議的任務主要是「換屆選舉」,〔實際上陳水扁昨晚在閉幕宴會上致詞時,也聲稱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選舉產生新的中央領導機構,以實現「黨政同步」設想〕,勝不出更多時間來討論議案,而日後陳水扁認為有此需要,還可依規定召開「臨全會」討論「六0社提案」,用不著要等一年時間,但「十全會」對「六0社提案」的忽視態度,仍是令人失望。

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在其就職演說中,除了未提「推動中國事務部主任訪問大 陛v之外,還有幾點內容是與「大膽講話」的精神有著明顯差異的。其一,在現場派發的演說文字稿中,本有「兩岸三通」一詞,但陳水扁在宣讀時,卻改為「兩岸關係」,連在文字稿中進行修改的也懶得做。其二,在就職演講以至全日的幾個講話中,繼去年十月十九日因「上海APEC風波」,將對岸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又一次將對岸稱為「中國」,而沒有採用可以避開「兩國論」之嫌的「中共」或「大陸」。其三,對於台灣當局的表述,則未有按「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精神稱之為「中華民國」,而是稱為「台灣」。其四,強調自己「三軍統帥」的地位,聲稱「為維護國家的生存發展而戰,為確保國民的安危福祉而戰」,類同戰爭叫囂。其五,繼續鼓吹「確保國際地位和空間」,及拓展「政黨外交」。或許,這些語言可從另一個側面折射陳水扁未提「推動中國事務部主任訪問大陸」的內在原因。〔台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