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委員會經歷一年孕育終於正式呱呱落地 科技委員會經歷一年孕育終於正式呱呱落地

昨日出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公報》,刊登了第一七四/二零零二號行政長官批示,委任了一批著名和傑出的專家學者擔任澳門科技委員會顧問,同時亦委任了十四位在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內被公認為傑出的人士為科技委員會成員。連同科技委員會的「當然委員」,科技委員會的全體成員已經就位,這標並著科技委員會的籌組工作,在經歷了整整一年的運作之下,終於大功告成,日後就是擇日召開前期工作會議,為科技委員會舉行全體大會作准備,隨即宣佈科技委員會的正式成立,舉行全體大會並進行正常運作。

為什麼我們對科技委員會完成籌組工作使用了「終於」一詞?這是因為,在澳門特區成立後的各類諮詢組織中,科技委員會的籌備工作是耗用時間最長的──長達整整一年。而其他各類諮詢組織的籌組時間則相對較短,有的甚至僅需要一、兩個星期的時間,亦即在「澳門特區公報」刊登規範其組織架構及職能的行政法規之後,僅是相隔了一、兩期的「澳門特區公報」就刊登了行政長官委任其成員的行政批示。

實際上,規範科技委員會的組織架構、性質和宗旨、職能的第一六/二零零一號行政法規,是於去年八月十七日制定,八月二十七日公佈的,到現在還差幾天就是整整一年了。為何科技委員會的籌組工作竟然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因為我們在政府機構中沒有「內線」,也不喜歡去打聽「政府機密」,故不得而知。不過,從設立科技委員會的行政法規中專門列了一個條文,規定行政長官可以指派在科學、技術及創新領域內被公認為傑出及有聲望的外地人士擔任委員會的顧問來看,可能是因為行政長官在聘請科技委員會顧問方面的工作,需要花費時間而致。實際上,要物色到在國內外有聲望的科學界人士出任澳門科技委員會的顧問,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如是從「科技建澳」的角度出發,物色到與澳門科技發展及現代化政策方向「對口」學科的傑出科學家來出任科技委員會的顧問,則確是頗費躊躇。何況,有的科學家或是出於其本人淡薄名利,或是感到自己並不熟悉了解澳門,或是受身體年齡條件所限…等原因,甚至是台灣地區的科學家出於對政治問題的顧慮,不一定願意接受禮聘。

從特首何厚鏵經行政批示所禮聘的九名顧問的學科專長來看,基本上是與澳門科技發展及現代化政策發展方面相吻合的。在他們中,朱麗蘭、路甬祥、惠永正、朱高峰等四人是著名戰略科學家,還是目前正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國家科學技術及工程科學方面的主管機關領導職務。而李政道則是國內外知名的物理學家,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盧鐘鶴則曾長期擔任過主管科學文教及外事工作的廣東省副省長。高錕則是「光纖之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連和是科技管理專家。宋永和是國際知名電力和智能工程專家。他們所涉及的學科專業,包括有物理學、化學、機械與控制工程、有機化學、生物製藥學、通訊專業、電力學、智能工程等。此外,他們還或是擁有豐富的科學行政領導實踐經驗,或是現成的科學教育事業的負責人。其中有近一半曾出任過部長級的科學管理行政領導職務。有他們來指導澳門的科技發展和現代化政策並提出建言,其實力和陣容都不可小覷。

特首何厚鏵在其二零零二年財政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對特區政府 二零零二年「施政重點」的第一項,就是「配合經濟調整、致力開拓創新」,並作出了「配合中小科技企業在本澳逐漸萌芽之勢,新成立的科技委員會、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轄下的數碼匯點、政府與企業共組的創新科技中心將加強孵化支援,高等教育機構將強化研發功能,中小學教育亦將推廣創思教育」的決策。因此,科技委員會所肩負的「就科技發展及現代化政策方面的事宜發表意見及提出建議」的任務,就是十分光榮和責任重大。

不過,如果對應澳門「以博彩旅遊業為龍頭,以服務業為主體,其他行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的定位,科技委員會在就本澳科技發展及現代化政策方面向政府提供顧問性質的輔助時,似是更應緊緊地圍繞這個產業結構定位而運作。在此情況下,科技委員會的顧問隊伍,還應有可擴大的空間,亦即適宜在現有的學科基礎上,增加一些與澳門科技發展方向「對口」的專業學科。比如生物化學、海洋科學、信息科學、醫學科學、微電子技術、應用數學、建筑技術、人才學等方面學科,並物色在這些學科中的著名和傑出的、有聲望的專家學者,禮聘他們出任科技委員會的顧問,使科技委員會的成員結構更為完美,更能有效地推動科技創新與澳門的優勢相結合,扶育科學技術在提升本澳的產業競爭力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