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取專家學者意見體現「澳人治澳」精神 聽取專家學者意見體現「澳人治澳」精神

「澳門基本法」第六十五條規定,澳門特區政府必須「定期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其目的,是使立法會及時了解政府的執政方法和施政方針,以監督、檢查政府的執政活動及施政情況。

行政機關向立法及民意機關作施政報告,這是當代政治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無論是實行什麼樣的政制,也無論是中央層級還是地方層級,每年都須進行這麼一道程序。而在我們澳門地區,無論是回歸前的前澳督管治體制,還是回歸後的「澳人治澳」時代,也都認真地履行著這麼一道程序。而澳門特區政府定期向特區立法會作施政報告,亦體現了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關係。

澳門回歸之後,特首何厚鏵在代表特區政府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之前舉行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就經濟發展、民生、行政改革等問題暢抒己見。而特首也回應了學者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透過互動、溝通,特區政府集思廣益,把握社會脈搏,使「施政報告」更能貼近民意。這是過去葡國人管治澳門時從來未有過的新氣象,充分體現了「澳人治澳」的精神,也反映出特首何厚鏵重視調查研究的施政風格。

實際上,「澳人治澳」,就是由澳門人自主管理澳門。而廣義的「澳人治澳」,則強調了全體「澳人」都是澳門的主人,都已「當家作主」,透過經法定程序選舉產生的特首及其領導班子,委托他們直接治理澳門。既然這樣,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就應充分反映廣大「澳人」的意愿和冀望。因此,特首在制訂「施政報告」之前,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是符合「澳人治澳」的精神的。

目前在內地,在中共「十六大」召開前夕,正在進行「三個代表」的教育。而在「三個代表」中,其中第三個「代表」就是「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按照其精神,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展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所謂「堅持群眾路線」,就是要制定正確的路和方針政策,就必須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不斷地總結和集中群眾在實踐中的經驗,前經過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過程,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使之成為指導群眾實踐的正確理論和政策。總之一句話,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雖然說,澳門實行「一國兩制」,不能照搬內地尤其是中共黨務的一套做法,但這個「堅持群眾路線」的原理,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對於實施強調以「人」為本的「澳人治澳」的澳門,還是具有很好的借鑑參考作用的。而特首何厚鏵在向立法會作「施政報告」之前,認真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正是在「走群眾路線」。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年的專家學者座談會,是在「施政報告」的草擬工作已告一段落,亦即已經擬好初稿之後才進行的。雖然何厚鏵在聽取意見後,有依據一些建議對「施政報告」的初稿進行修改,但畢竟仍然予人「主題先行」、專家學者們提意見是「點綴」的感覺。而今年則將專家學者座談會舉行的日期提前了一個多月,顯然是在「施政報告」的立意醞釀階段就先行聽取專家學者們的意見,則顯出了真正「聽取意見」的誠意。儘管特區政府不可能做群眾的「尾巴」,將專家學者們提出的建議全都寫進「施政報告」之中,但在正式開筆前就舉辦座談會,卻顯示了對專家學者們的尊重,也擺脫了「形式主義」的疑云。

當然,如能將諮詢的面擴展得更寬一些,並不是局限於十几名專家學者及特區政府的各類諮詢組織,而是舉辦公聽會,廣泛聽取各界市民的意見,以及適當擴大參加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名單,將一些平時沒有機會參加建制內的建言活動,但又對社會政治及經濟民生問題具有真知灼見的意見團體或個人收納進與會名單之中〔如擔心因與會人數太多未能使大家盡暢欲言,可分批舉行座談會〕,特首就可更為全面地掌握到澳門社會的民意脈博,所制訂的「施政報告」就更能完整地反映和符合「澳人」的意愿。與此同時,也能以此來澄清坊間關於出席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就是「特首智囊團」成員的傳聞,避免陷特首於不義──特首何厚鏵曾經說過,澳門特區政府不會設置「智囊團」,而坊間的傳言或有可能會在客觀上令特首蒙上「說話不算數」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