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敗選後痛思改造也走列寧式政黨路線

去年底的第五屆「立委」及第十四屆縣市長選舉,新黨大敗,祇得一席「立委」〔吳成典〕及一名縣長候選人〔金門縣李炷烽〕當選,幾乎是全軍覆沒。由於總得票率跨不過百分之五的「政黨門檻」,不但是無權參與「不分區立委」和「僑選立委」議席分配,而且也無權領取「政黨選舉補助金」。這與新黨九年前成立時氣勢如虹,在當年底的第十二屆縣市長選舉中就斬獲百分之十四的得票率,及翌年的台北市長選舉,新黨的趙少康在與民進黨的陳水扁對決中拿下三成的選票,以及一九九五年的第三屆「立委」選舉中,一舉拿下百分之十三的選票及二十一個「立委」議席,在「立法院」中成了「關鍵少數」相比,就好像是一個爆破了的肥皂泡。

新黨敗選後,由於領不到「政黨選舉補助金」,失去了重要的黨務經費來源,故當時就有人擔心,新黨因無法負擔中央黨部的租金及水電費用開支,而可能會「關門大吉」。實際上,就連新黨經費來源之一的《新月刊》,也因黨務經費緊絀及義工士氣低沉,而由以往的十六開六十二頁雜並,「降格」為八開四頁小報。儘管新黨的支持者並不計較,但一些並非新黨支持者的訂戶,則感到「消費者權益」受損〔《新月刊》的訂價為每年新台幣一千元〕。《新月刊》的「降格」,致使人們對新黨的前途更不看好,連自己的黨員也喪失信心。面對今年底的台北、高雄兩市市議員選舉,新黨籍的現任市議員紛紛「另謀出路」,投靠親民黨,其中包括了璩美鳳的接班人黃珊珊。有人曾經提出,新黨當年的從中國國民黨「出走」,主要是因為李登輝的因素。如今李登輝已經被開除出黨,而中國國民黨亦公開宣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兩國論」和「一邊一國論」

,這已與新黨的政治立場高度重迭。既然新黨已經「泡沫化」,何不重返國民黨,以延續其政治生命?!

然而,繼續留下來的新黨人,卻不是這麼看。他們認為,儘管新黨在去年底的選舉中大敗,但在「立委」選舉中,仍獲得二十七萬張選票,其中台北市的十一萬張選票,足供南、北兩區各當選一席,北縣的第三選區亦是如此,只因提名過多,而平白損失了三席。因此,新黨仍未「泡沫」。何況,國民黨內仍有不少「本土派」政治人物,他們的政治立場與新黨仍有頗大距離,新黨人難以與他們苟合。另外,也可能是仍堅持留在新黨的政治菁英,也懷有「寧做雞口,莫做牛後」的想法,而反對「重返國民黨」。不過,新黨凋零的現實,促使新黨人認真思考,新黨是否有必要轉型改革的問題。

實際上,新黨自一九九三年八月十日成立以來,由於討厭當時的國民黨的「一言堂」及「家長制」,其組織形態是與奉行「列寧式政黨」組織路線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完全相反的「內造政黨」亦即「柔性政黨」的。「列寧式政黨」又稱「剛性政黨」,有嚴密的黨組織,並全面介入社會各團體與階層的運作,並以嚴格的黨紀規范黨員的行為,以維護組織紀律,其黨務決策和運作,都是由未經民意洗禮的專職黨務工作人員負責。而「柔性政黨」則是實行歐美國家的政黨形態,以具有民意基礎的公職人員來決定黨的政策與發展,各級黨組織均由政治公職人員負責,政黨與黨員的關係是理念的結合,而非透過黨紀約束的方式來聯繫。因此,新黨不設中央委員會,更不設黨主席,只是由黨籍「立委」、「國代」等政治公職人員組成「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作為黨的決策機構。另外,鑑於新黨的支持者很多都是具有國民黨籍的軍、公、教人員,為避免他們「打破飯碗」,在組織路線上則主張「精神黨員」,不搞「組織入黨」。

但在新黨敗選之後,政治公職只有一名「立委」及一位縣長,已無法組成「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而對黨員不搞「組織入黨」手續也不利維繫黨員。因此,今年八月十八日,新黨趁慶祝九周年黨慶之機,對黨的組織形態進行了重大改革,將原是「柔性政黨」及「內造政黨」的新黨,改造為「剛性政黨」及「外造政黨」亦即是「列寧式政黨」,召開了第一屆黨員大會及舉行了第一次黨員〔一千二百餘人〕入黨宣誓儀式,並選舉產生了全國委員會〔中央委員會〕成員:許歷農、郁慕明、周陽山、謝啟大、馮滬祥、李炷烽、吳成典、朱惠良、費鴻泰、張祖炎、湯紹成、陳義揚、孫吉珍、林美倫、雷倩,並由全國委員會選舉了郁慕明為黨主席。另外,委任了前「中視」主播張勤為秘書長。而同一天,新黨的「黨校」──孫文學院,也宣佈開學。與此同時,《新月刊》亦恢複原來的十六開六十二頁雜並式。

由於當天的大會議程中,最後一項是向市議員候選人授綬帶及授旗,為增強候選人及支持者的忠誠度,故在大會開始前搞了一個圖片展,除了是展出新黨歷年來的珍貴圖片之外,還特意展出了已經轉投他黨〔主要是親民黨〕的公職人員過去所使用的文宣傳單,傳單上有人寫著「生為新黨人,死為新黨鬼」,「堅持新黨理念,打死不退」等競選訴求,對這些「叛徒」進行輿論審判。

新黨在今年底的北、高二市選舉中,共推出七位市議員候選人。其中台北市是每一個選區一位候選人〔共六人〕,高雄市則只提一名候選人〔第二選區〕。他們是:台北市第一選區〔士林北投〕潘懷宗、第二選區〔內湖南港〕常中天、第三選區〔松山信義〕費鴻泰、第四選區〔中山大同〕游鴻程、第五選區〔中正萬華〕侯冠群、第六選區〔大安文山〕李慶元,高雄市第二選區〔左營楠梓〕李瀛生。這種保守穩健提名策略,可避免分散選票,在台北市仍有十一萬張選票的情況下,或許會為新黨拿下幾個議席,使新黨仍可在公共事務方面「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