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紅與中共政壇上的廣東湛江出身者

中共「十六大」新聞中心編印的《十六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簡歷》小冊子,在介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的簡歷時,有一欄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下放到廣州部隊赤坎基地、湖南西湖生產基地勞動」〔按:新華社播發的「曾慶紅同志簡歷」也有此段敘述〕。筆者雖然原籍是廣東南海市,但卻是在廣東湛江市霞山〔西營〕區出生、就讀,並曾在湛江市赤坎區工作過,故對曾慶紅曾在赤坎工作過的履歷,也就頗為感到興趣,特翻查有關資料,弄清楚了曾慶紅「下放到廣州部隊赤坎生產基地勞動」的來龍去脈。

原來,曾慶紅在「文革」前任職的七機部〔國務院第七機械工業部〕是專門研究、生產原子武器的機構〔「文革」後曾改名核工業部,後與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等合併,改名「能源工業部」,再後來在機構改革中脫離國務院,改名為「核工業總公司」〕。它雖在名義上隸屬於國務院,但實際上卻是由國防科工委領導,是解放軍編制,曾慶紅在七機部的第二研究院〔「二院」在大西北地區核試驗基地,而「一院」則在北京市房山區,後者已改名「中國核科學研究院」〕當技術員。一九六九年,解放軍各研究院、所的技術人員被當作是「臭老九知識分子」,下放到各部隊的農場「接受再教育」,曾慶紅便下放到解放軍四十一軍的農場──赤坎生產基地勞動。

四十一軍的前身是膠東地區的八路軍部隊,抗戰勝利後根據中共中央「搶佔東北」的戰略部署,奔赴東北,改歸東北野戰軍林彪麾下。幾經改編,後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兵團第四十一軍,從東北一路打到廣東,湧現出「塔山英雄團」等英雄部隊,一九五一年一月進駐廣東潮汕地區執行保衛海防的任務。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初,四十一軍分別在汕頭市的牛田洋和湖南的洞庭湖進行「圍海造田」和「圍湖造田」,大搞農業生產。毛澤東著名的「五七指示」〔即「解放軍應當是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就是毛澤東在審閱軍委總後勤部主旨是上報四十一軍牛田洋「圍海造田」事跡的《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後,於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寫給林彪的一封信中闡述的。

但在「文革」中,牛田洋生產基地曾遭受一場浩劫,當強颱風正面襲擊潮汕地區時,解放軍指戰員與下放到該生產基地的男女大學畢業生,竟以「捍衛五七指示」為理由,以「人定勝天」的意念及「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口號,跳進洶湧巨浪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來「護堤」。結果,海堤沒有保住,卻白白犧牲了一批精英,災後許多解放軍和大學生的遺體被打撈起來時,他們還保持著手挽手的姿勢,十幾人手連手扯不開﹗

一九六九年初,解放軍實行大調防,四十一軍與原駐並在湛江市郊區的五十五軍對調,進駐湛江市。四十一軍初來甫到,又打起了「發揚五七指示光榮傳統」的主意,利用周恩來作出「三年改變港口面貌」指示,決定在湛江市郊調順島興建湛江港第三作業區〔即「六五二工程」〕,已在島北部修建了連結黎湛鐵路的跨海鐵路大堤〔其交接點「湛江西站」就是即將通車的粵海鐵路的起點〕的有利地理條件,在島的南側再修建一道大堤,進而在島的西側與陸地之間被圍起來的海灘造田,是為「廣州部隊赤坎生產基地」。當時,湛江市革命委員會發動各界群眾輪流前往支援修建堵海大堤工程,筆者也曾參與該項義務勞動,並在「擔沙填海」及在齊腰深的泥灘中清挖淤泥的同時,兼任工地業餘宣傳員,根據好人好事編寫演唱作品,供文藝宣傳隊演唱。而曾慶紅就是在此時,被下放到解放軍赤坎生產基地「接受再教育」的。只不過是,他是屬於解放軍編制,與市革命委員會組織支援的地方編制不同。為了紀念地方老百姓支援四十一軍的生產基地的義務勞動,四十一軍就將該大堤命名為「軍民團結大堤」,直到如今仍然使用這一稱謂。至於曾慶紅亦曾勞動過的湖南西湖生產基地,則是四十一軍在洞庭湖「圍湖造田」的生產基地。

其實,曾慶紅只是曾在湛江工作過一年的時間,而新當選為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的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才是典型的「湛江仔」。他雖是在武漢出生,但從小就跟隨擔任地方領導的父親移居湛江市,居住在曾慶紅曾經工作過的赤坎區,並曾是湛江市第一中學的高材生。一九六八年,他響應毛澤東「知識青年上山入鄉」指示,到廣州部隊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當兵團戰士〔一九七三年,另一位八師兵團戰士、原湛江市第二中學學生李妙婷,曾以知識青年黨員代表身份出席中共「十大」〕。現在,湛江市一中網站的「杰出校友」欄,就有介紹白志健,不過資料很少,並將他的職務標示為「農業部副部長」。而湛江市政協今年初編印的《湛江文史》,有一篇文章介紹湛江市一中的歷史,在寫到白志健時,其職務才准確地表述為「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區聯絡辦公室主任」。今年十一月十二日,是湛江市一中建校八十周年紀念,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儀式,據說有向白志健發出邀請,但他卻因出席「十六大」,而錯過這個機會。

如果說白志健只是在湛江居住、學習、工作過,並非在湛江出生的話,那麼,也當選為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的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劉華秋,則是真正的「湛江仔」──在湛江市吳川縣出生。一九六零年考入外交學院英語專業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外交部工作。為了為家鄉作貢獻,他曾介紹湛江市歌舞團將大型舞劇《南海明珠》搬進中南海演出。

當選為中共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的劉粵軍〔解放軍駐澳部隊前任司令員〕,來自解放軍四十一軍,也曾駐過湛江,但不知他是否有參加過赤坎生產基地的勞動?按照當時四十一軍全軍指戰員都曾流輪到赤坎生產基地勞動的安排,是不排除他曾在「曾慶紅戰鬥過的地方」馳騁一番的。

而曾任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的林若〔廣東省委書記〕,則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任中共湛江地委第一副書記,是白志健的父親白俊峰的同級同事。曾任司法部長的鄒瑜,及曾任中央警衛局副局長的羅道讓,以及曾任農墾部副部長及農牧漁業部水產局局長的孟憲德,還有曾任廣東省長及中顧委委員的劉田夫,都亦曾出任過湛江地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