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希望於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台灣人民

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我們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台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我們充分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愿望。兩岸應該擴大交流交往,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和通商,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完全應該採取實際步驟積極推進,開創兩岸經濟合作的新局面」。

這是江澤民第二次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提出「我們寄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取向。不過,卻是首次單獨只提「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而不提「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實際上,自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江澤民一共作過三次政治報告,其中在「十四大」政治報告中的提法,是「希望台灣當局順應民心,消除阻撓祖國統一的人為障礙,使兩岸關係有一個新的發展」;在「十五大」政治報告中,則是在「希望台灣當局認真回應我們的建議和主張,及早同我們進行政治談判」的同時,又表示「我們寄希望於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台灣同胞」。而「十六大」政治報告則是單獨只提「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很明顯,之所以會發生這個變化,是鑑於台灣地區的政治局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實際上,在一九九二年「十四大」召開時,當時掌握台灣地區管治權力的中國國民黨,在其黨綱中是有追求國家統一的內容的。而當時的台灣當局成立的「國統會」所通過的「國家統一綱領」,也明確宣示「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而且,當時李登輝的「台獨」背景尚未暴露出來,台灣政壇上反對「台獨」、熱心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力量也較為強大。在此背景之下,北京方面「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就是很自然的事,並希望台灣當局盡早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而在中共「十五大」時,李登輝的「台獨」真面目已透過接受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專訪,及赴美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說,以至拋出「戒急用忍」政策,而逐步暴露出來。不過,當時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繼續秉持追求統一的政治立場,台灣當局的高級官員的政治主流仍是追求統一,故北京方面把李登輝個人與台灣當局嚴格區別開來,繼續作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提法。但與此同時,又針對台灣政制已確立了全民直選制度,台灣民眾追求當家作主及「出頭天」的意愿十分強烈的情況,亦提出了「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既是統戰及感召台灣民眾的需要,更是以民間來牽制、推動李登輝的需要。

但在「十大六」召開前夕,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中國國民黨的分裂及其他的各種因素,使陳水扁「漁翁得利」,贏得了「總統」選舉。而立有「台獨黨綱」的民主進步黨也就成了執政黨。北京方面曾對陳水扁「聽其言,觀其行」,但他卻一直拒絕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後來更是索性撕下「新中間路線」、「四不一沒有」的遮羞布,公然叫出了「一邊一國」的政治口號。在此情況下,已經根本不可能再指望台灣當局能接受中共關於在「一中」原則下進行政治對話和談判的建議。而從「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理論出發,更應將解決台灣問題的希望,寄托在台灣民眾的身上,相信台灣人民會清醒地、認識到誰才是真正代表台灣人民的福祉,因此而將會作出正確及正義的抉擇。

實際上,台灣人民是大陸人民的骨肉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現階段,大多數台灣民眾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認識到「台獨」的危害,主張加強兩岸交流和合作。但也無可置疑的是,他們同時亦對以「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方式還有疑慮,對自身狀況有一定的滿足感,希望長期維持兩岸「不統不獨」的現狀。只有爭取台灣民眾對中共各項對台方針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贏得台灣民心,才能不斷推動兩岸關係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只有在台灣島內廣泛形成反對分裂、支持統一的力量,才能為最終和平解決台灣創造有利條件。總之,台灣民眾是中共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所依靠的基本力量,他們對和平統一的態度至關重要。中共最終無論以什麼方式實現統一,都要取得台灣同胞的支持。

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就一再強調了解決台灣問題必須要「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論點。因此,在當前的局勢之下,就更應該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澤民提出的「江八條」,以及在「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提出的政策、策略,堅持寄希望於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的台灣同胞,進一步立足於爭取台灣人心,長期、細緻地做台灣人民的工作,最大程度地密切兩岸人民的關係,最大限度地爭取台灣民心,最大範圍地團結台灣各界各階層民眾,引導他們從自己的切身和長遠利益出發,積極投身反對分裂、發展兩岸關係的活動,從而在台灣社會中逐步形成和壯大遏制「台獨」、反對分裂、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力量,逐步增強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信心和決心,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從實踐的層面來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是發展兩岸關係、遏制「台獨」、反對分裂的關鍵所在及制勝手段。眾所周知,由於台灣地區實行全民普選的民主政制,由何種政治力量掌權及控制立法機關,是取決於選民的投票抉擇。

實際上,目前台灣政壇和民間就有「官員怕立委,立委怕選民」之說。掌有各種權力的政治人物,一旦失去選民的支持,就無法發揮其政治能量,更無法支配台灣地區的政治取向。陳水扁之所以能夠上台,並非是民意的抉擇,而只是李登輝分裂國民黨所致。──有六成的選民並不支持陳水扁。如果在二零零四年的「總統」選舉中,國民黨和親民黨的領袖都能夠放下私心,顧全大局,衷誠合作,就能夠利用選民的力量,把拒絕「一中」原則,否定「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的陳水扁轟下台。也正因為如此,凸顯了做台灣人民工作的重要性,應抓緊下屆「總統」選舉還有一年多時間的時機,採取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措施,使廣大台灣民眾進一步認清「台獨」的危害性,而拒絕將選票投給陳水扁,真正彰顯台灣民眾推動台灣歷史前進的作用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