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陳水扁手中將有幾張「王牌」可打?

在民進黨內一片要求陳水扁須為選戰挫折負責的呼聲中,昨日舉行的民進黨中常會每周例會,終由陳水扁發表了一通帶有「自責」意味的講話,聲稱「本人作為總統及主席,本身要負最大的選務責任,檢討也要從本人開始做起,這段時間我會好好地聽取外界意見,好好檢討自己」。

一向「自我感覺良好」、「唯我獨正確」的陳水扁終於降低身段,聲稱要「好好檢討自己」了。那麼,他將檢討自己哪些方面的失誤?他在昨日的中常會講話中,並沒有提及,卻有「我們也要展現成熟的民主風度,主動化解藍綠對立的情緒,不論勝選或者敗選,都應重建中央與地方的合作關係,不管執政或者在野,都應專注於高品質的市政推動與高效率的民意監督」的提法,則似是亦已對自己在為李應元站台助選時,挑動省籍對立情緒,將本是「拼市政管理品質」的地方選舉提升到「國家定位」的高度,不但嚇走大批中間選民,而且也間接地將馬英九的地位拉抬到「總統」的層級,有所醒悟。因此,在選後政壇上立即泛起一陣評估二零零四年「總統」選舉選情之風之時,陳水扁在中常會的講話中特別強調,「目前民進黨思考的只有改革的問題,只有經濟的問題,沒有總統大選的問題」,並指令各級黨工不得談論對二零零四年「總統」大選的估測,更不能談論馬英九代表「泛藍」參選「總統」的問題。由此可見,陳水扁對於自己在選戰中的操作失誤,仍是有所自省的,只不過是為了「面子」問題,而沒有直說而已。

另外,在選舉投票及點票的當晚,他與張俊雄連夜商討之後,曾由民進黨文宣部發佈一個「新聞稿」,聲稱「針對北高兩市選舉的結果,本黨應深切檢討反省,除了選舉策略與輔選方式外,更應重新檢視與基層民眾的互動,直接傾聽人民的聲音」,雖然未見陳水扁深刻反省自己的「一言堂」作風,但卻可見陳水扁已經驀然驚醒:民進黨已經脫離了廣大群眾,極有可能會有被選民拋棄的危險。

為了吸取在這次選戰中的教訓,重整政策方向,以迎戰二零零四年「總統」大選,爭取得以連任,並讓「民進黨執政二十年」的暗盤得以全開,陳水扁所謂的策略調整,除了是他在中常會講話中提及的「拼經濟」及「大改革」,以及張俊雄所說的「除了必須保住基本盤,也必須切實執行大改革,並有效降低失業率,創造就業機會以振興經濟,藉以吸引中間選民認同」之外,還將會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措施,在未來的一年兩個月中,在繼續穩住民進黨三分之一「基本盤」的基礎上,爭取吸引較多的中間選票,以迎戰可能將會整合為一組候選人的「泛藍軍」?

看來,陳水扁在二零零四年三月之前可以打出的「超級王牌」,除了是前述的「拼經濟」、「大改革」之外,可能還有以下幾個:

一、「兩岸牌」。本欄曾多次分析,陳水扁並不反對「三通」,而是主張「有條件三通」,並將「三通牌」視為其在兩岸關係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張「王牌」,及留待在二零零四年「總統」選舉中,倘選情危急的關鍵時刻中,用以「解困突圍」的最後一張「王牌」。現在看來,這一可能性已經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陳水扁不可能拒絕「三通」。其中從遠因來說,民進黨是最早鼓吹「三通」的政黨。──在台灣當局尚未宣佈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政策,及民進黨尚未通過「台獨黨綱」之前,民進黨就已大力鼓吹「三通」。其實當時台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政策,其中較主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民進黨籍「立委」以「人道」的理由,向台灣當局施加了「開放探親」的壓力。我們不能因為民進黨後來主張「台獨」,就忽略及抹殺民進黨創黨初期的這一重大貢獻。既然如此,民進黨也就沒有理由違背自己的初衷,在取得政權之後就拒絕「三通」。而從近因來看,陳水扁之所以能從剛參選時的「當選看好度」一直低沉,到後來竟能贏取「總統」大選,原因固然很多很複雜,但也與以李遠哲為首的「國政顧問團」站出來「挺扁」,為陳水扁爭取到不少中間選票,有很大關係。而李遠哲與「國際顧問團」中的大企業主,以至金援陳水扁的產業龍頭,支持陳水扁並不是沒有「交換條件」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盡快「三通」。在下屆「總統」選舉的日程越來越接近之時,陳水扁不可能不兌現這張支票。只不過是,他要把「三通牌」作為反制及化解「泛藍軍」手中的「兩岸穩定牌」的有力武器,待到選情危急時使用。至於他目前以「國家安全」等種種藉口拖延「三通」,只不過是要盡量提高「三通牌」的「含金量」,在人們普遍感到「三通很難」、「三通無望」之時打出這張「王牌」,才更具感撼力而已。

另外,由於中美關係有所改善,美國人必會催促陳水扁與對岸發展互動關係,陳水扁也可順水推舟適時地打出「兩岸牌」,以爭取中間選民。

二、「改革牌」。隨著劉泰英案的深入發展,國民黨仍無法徹底擺脫「黑金」陰影。陳水扁可能將會利用「新瑞都案」以及其他重大案件,作為打擊「泛藍軍」,及標榜自己「反黑金」的「改革」立場。即使是相關案件牽涉到民進黨的檯面人物,也在所不惜,因為這恰正就能更好地展現民進黨「改革」的誠意和決心。如能在這一年中辦好幾宗案件,陳水扁的「改革」形象就自然能建立起來,有利於爭取中間選票。

三、「外交牌」。經過兩年來的觀察,筆者發現,在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活中,盡管族群對立和「統獨」對抗激烈,但唯一能夠令到「綠」、「藍」兩個陣營及其支持者同聲歡呼或是同仇敵愾的,就是「外交」事務的「得」與「失」。比如,中國與瑙魯建交,陳水扁固然是聲稱要「走咱台灣自己的路」,而「泛藍」陣營也在大罵「中共大挖中華民國牆腳」,連被「台獨」分子攻擊為「賣台投共」的人士,都埋怨道:「我們只有二十幾個邦交國,已經夠可憐的了,中共卻連諾魯這樣的小國也不放過」。而在「重返聯合國」的問題上,「統」、「獨」兩大派也難得地表現出較為一致的態度。既然「外交」事務是「綠」、「藍」兩派立場較為接近,廣大中間選民也就當然是「隨波逐浪」了。因此,不排除陳水扁會在明年主動「出擊」,爭取拿下一些「外交成果」,包括從北京手中搶回一些國家的「邦交」,陳水扁本人「過境華盛頓」,及設法擠入幾個國際組織……等,使到廣大的中間選民甚至是「泛藍」支持者都覺得陳水扁宏揚了「中華民國」的「國威」和「尊嚴」,而向他投下「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