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親合已有共識唯誰配誰前景仍未明朗

台北、高雄二市選舉後,在廣大「泛藍」支持者強烈要求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終於進行了「連宋會」,並在會後發表了三點「共同聲明」,其中一點是「發揮政治責任,在二零零四年大選會結合民意要求,共推一組人馬,爭取民眾支持」。至此,「泛藍」支持者應是可以將心頭的一塊大石放下來。

然而,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些熟悉台灣政情的人士,仍是從宋楚瑜提出的「由內而外三階段論」,尤其是其中的「最後交由民眾選擇」,及國民黨中常會提出的「總統選舉由國民黨負主要責任」,以至親民黨副主席提出「國民黨須斬別黑金」的先決條件中,看出未來「國親合」仍將會遇到很多障礙,並不容易實現。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究竟由誰來主導「國親合」,連戰、宋楚瑜二人的排序如何安排?而宋楚瑜所說的「交由民眾選擇」,是否是想依據民意調查數據來決定連、宋二人的排列次序?實際上,宋楚瑜本人和親民黨內不少高級黨工都認為,宋楚瑜兩年前在「總統」選舉中獲得四百六十六萬張選票,比連戰所得的二百九十二萬張選票多一百七十四萬票。如果以民意調查數據來決定排序次序,就應是由宋楚瑜排頭位。這也正是在兩年前「連宋未能配」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當時,盡管李登輝極力排斥打壓宋楚瑜,但國民黨黨內「連宋配」的呼聲仍是甚高,甚至迫得李登輝不得不作出裁示,在宋楚瑜從美國返回台灣後,由當時任黨秘書長的章孝嚴負責與宋楚瑜協調「連宋配」事宜。而在連戰方面,盡管他本人和他的輔選大將關中都曾受過宋楚瑜的不友善對待,但在確定「副總統」搭檔人選的最後一刻,連戰還是修函聯絡宋楚瑜,正式提出「連宋配」的建議。但是,宋楚瑜一方面是自信過高,以為憑自己在台灣省長〔主席〕六年的當政經歷而贏得的高民意支持度,無須與連戰合作也將能贏得「總統」選舉,另一方面則是他看不起連戰的心態,使他不屑於屈居連戰之下,故「連宋配」始終是配不起來,導致「變天」。如今,宋楚瑜提出「交由民眾選擇」,顯然是自恃他在「總統」大選中所獲選票比連戰多出百分之六十,以為如是根據民調數字進行初選來決定國親合作的「總統」人選,就非他莫屬。

然而,宋楚瑜卻是沒有看到,台灣人的報恩心理是「一次過」,他們對宋楚瑜在台灣省長任內撥款修橋補路的報恩行動,在「總統」大選中已經完成,不一定會在後年的「總統」選舉中再次「報恩」。而且,在這四年間,宋楚瑜已失去政治舞台,未能再施展「修橋補路」之功,老百姓已感受不到「宋楚瑜當家」的好處,故他能否爭取到新的支持票源,也就不無疑問。何況,四年來新增加的年青一代選民,因「代差」因素,未必會喜歡年過花甲的宋楚瑜,而且他們也對宋楚瑜在台灣省長任內的「勤政」表現並不了解。因此,屆時倘是進行初選,是否就是宋楚瑜名列榜首?也是未確定之數。

還有一個頗為微妙的因素是,在直轄市選舉之後,憑著馬英九的凌厲氣勢,也憑著國民黨在市議員選舉中的得票率有亮麗表現,再加上連戰越來越像一個「選舉戰士」但又不失敦厚誠實傳統作風的表現,國民黨的支持率正逐步上揚,許多曾經出走的「藍血者」都紛紛回歸國民黨,甚至連新黨也有「返歸」之意。在國民黨在北、高二市得票率均高於親民黨的有利環境之下,即使是進行民意初選,宋楚瑜也未必能拿到什麼便宜。因此,相對於國民黨擁有龐大組織網絡,親民黨卻是基本上沒有地方黨部,只是依靠宋楚瑜一個人在跑基層,故國民黨提出要負起「總統」選舉的責任,亦即是由國民黨來主導「泛藍軍」的選戰大局,並不是沒有依據。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月來李登輝不斷的在南、中台灣散佈「總統已讓本省人做,不能再讓外省人當,否則就是外來政權回頭」的言論,並已引起當地「本土」民眾的共鳴。如果「國親合」是推出「宋連配」,這種「由本省人當總統」的本土意識,就將會對「泛藍軍」形成較大的威脅。如是推出「連宋配」,這種流言的危害性就將會較小,因為連戰是本省人,並未棄上「外來政權」的「包袱」。從目前情況看,在「國親合」及「誰配誰」的問題上,連戰倒是較為寬容大度,但宋楚瑜則是斤斤計較,盡管他也說過「並非非我莫屬」之類的話,但卻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至於宋楚瑜埋怨國民黨未能在「興票案」問題上還他一個公道的話,及張昭雄要國民黨揮別黑金的談話,則可能會起到反效果。其中「興票案」的陰影仍未能揮去,而且不排除在未來的「總統」選舉中,李登輝還將會以「知情者」的身份「爆」出更多宋楚瑜「A線」的「內幕」。但倘是「連宋配」而不是「宋連配」,這些「炮彈」的殺傷力就將相對減弱。實際上,連戰在接下國民黨主席之後,刻意與李登輝、劉泰英劃清關,並在「政黨不當取得黨產條例」上作出了必要的妥協及讓步,對洗刷國民黨過去的角色有相當大的幫助。

因此,二零零四年「總統」大選的「國親合作」,應是「連宋配」比「宋連配」較為有利。最佳的安排,就是倘「連宋配」當選,讓宋楚瑜兼任「行政院長」,讓他在四年任期中再次宏揚在台灣省長任內的勤政作風,既是為自己積累「政績」籌碼,也是為了提高民意支持度。在二零零八年時,再由宋楚瑜擔「頭陣」參選,也不嫌遲。何況,屆時自稱為「台灣之父」的李登輝,即使是仍在世也是老邁體衰,沒有什麼活動能量了。或許,這樣的「曲線參選」路線,更能容易實現宋楚瑜「怎麼也要當一次總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