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強談澳門中文傳媒的保守性及補貼制度 譚志強談澳門中文傳媒的保守性及補貼制度

第七屆「台粵港澳文化交流研討會」昨日在台北市開幕。雖然這個研討會的主題是「文化」,但有一半論文是評議媒體。其中香港代表團提交的三篇論文,更全部是與媒體新聞有關,分別是譚志強的《政權交接〔一九九九〕以來澳門新聞傳媒的變化》、趙樹根的《中國大陸新聞採訪經驗談》、劉潤昌的《香港與中國大陸新聞理念的差異》。而澳門與會者提交的四篇論文中,也有三篇與媒體新聞有關,分別是鄧祖基的《澳門的傳媒生態》,林昶的《澳門中文報業在兩岸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林玉鳳的《傳媒與社會變遷調查研究》。台灣學者提交的五篇論文中,也有一篇是與媒體新聞有關的,就是報壇前輩李瞻的《台灣報業之競爭》。廣東代表團因內地有關部門批出赴台批文延誤,未能趕及與會,將在本月底再另行與台灣學者舉辦一場研討會,故其所提交的論文,未在本次研討會中宣讀及評論。

在多篇與澳門媒體有關的論文中,譚志強的《政權交接〔一九九九〕以來澳門新聞傳媒的變化》一文所提出的一些論點,頗有新意,也有一定的深度,值得注意。譚志強在澳門出生及長大,對澳門的情況頗為熟悉;但他又是在香港和台灣工作,卻能以超然的身份及角度,「跳出澳門看澳門」地觀察澳門的傳媒生態,在某些方面可能比澳門人自己還要分析得深刻。當然,可能是「愛之切」的緣故,他在論文中又流露出「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甚至有些偏頗,材料也不盡符合事實,如以開放的心態來檢視,他們提出的論點應是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譚志強在談及澳門「中文傳媒的保守性及印刷傳媒補貼制度》時認為,澳門中文傳媒的最要問題是其立場和言論太過保守與溫和,往往沒有善盡傳媒對政府的監督作用,和對社會弊端的揭露和批判。澳門政權交接之前,澳門印刷傳媒還可以一齊去罵葡萄牙人,對澳門的不公平現象有所匡正;政權交接之後,報紙電視上出現批判特首何厚鏵或其他高官施政不當的言論,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相比香港傳媒一面倒地狠批香港特首董建華,情況可謂有天壤之別。

當然,這種比較照顧特首面子的風氣,可以說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澳門特區政府在施政時,會比較少政治阻力,弊端則是特首及高官們一旦決策錯誤,便沒有新聞傳媒提醒,一錯到底;再加上存在多年的印刷傳媒補助制度,傳媒的言論獨立性便更被人懷疑,尤其是在某些涉及政府或賭場利益的重大社會事件上,澳門印刷實在缺乏一言九鼎的公信力。

論文說,以現行的金錢補助印刷傳媒制度來說,本身便一直是澳門新聞傳媒公信力的致命傷。由於大多數澳門印刷傳媒都是在艱苦經營,自一九九一年起,前澳門總督韋立便開始效法歐洲某些社會主義國家般,對澳門的所有報紙實行現金補助制度,每家報館每月補貼一萬二千至五千澳門元不等,以保持澳門報紙的多元性。政權交接後不久,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表示,印刷傳媒補助制度不但要保留下去,還計划將補助範圍擴大至澳門記者隨團前往外地訪問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或且中國政府中央領導人的外訪活動之上。

澳門本地的正面意見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澳門特區政府在財政補助印刷傳媒時有無附帶任何條件。如果在財政補助時含有一些附帶條件,特別是會影響到報紙內部獨立運作的,當然萬萬不能;如果沒有,印刷傳媒接受澳門特區政府的金錢補助,在澳門目前《澳門日報》一報獨大的傳媒環境下,為了保持澳門印刷傳媒的多元性,避免澳門印刷傳媒太過倚賴外地〔特別是香港〕傳媒的二手資訊,嚴重缺乏澳門本身觀點的缺失,應該是可以允許的。

負面的意見認為,目前澳門印刷傳媒已經對特首何厚鏵及特區政府高級官員的作為少有批評,例如,前一陣子在澳門曾經引起爭論的新聞,包括特首何厚鏵揚言鼓勵台灣居民使用台胞証入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加薪、韋奇立離職前夕調動歐華利基金會五千萬澳門元〔約新台幣二億二千萬元〕回葡國等等,最多只會針對某些立法會議員,少有針對特首〔即使事情真的與他有關〕,如果澳門政府再擴大對傳媒的補助範圍,傳媒對特首的批評處處留有餘地的情況,將會比葡國管治時期更為嚴重。因為以前印刷傳媒對葡國官員的態度是「錢照收、版面照罵、葡國官員照樣視而不見」。不但如此,任何政府對傳媒提供金錢補助,長遠來看並不妥當,因為會令許多人士懷疑傳媒機構的獨立性。

譚志強認,或且政府用錢去收買傳媒既影響到傳媒的公正性,也影響到澳門特區政府的形象。澳門是一個市場經濟社會,印刷傳媒能否生存下去,應交給自由市場去決定,不應該接受政府補助,即使特首何厚鏵是一番好意,但可能是在「好心做壞事」。

但是,這是不是表示澳門的新聞自由非常有限呢?那又未必盡然。因為,澳門最暢銷的報紙並非本地出版的《澳門日報》,而是香港出版的《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

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部份澳門市民都同時閱讀香港的印刷媒介,收聽香港的廣播電台,和收看香港的電視節目。每日早上八時到九時之間,一些比較暢銷的香港報紙,都會用噴射水翼船運抵澳門市中心的議事亭前地派發。同樣的,一些專門報導中國大陸內幕新聞的香港刊物,也在澳門有一定的銷路。

這些香港出版的中英文報刊,每天早上都會通過行走港澳之間的渡輪,於八時至九時之間自香港送至澳門市中心〔噴水池〕廣場,批發給各大小分銷商,再派發到全澳各地區零售,一般澳門報刊沒有報導的消息,讀者都可以自香港的報刊中得知,最多是比香港讀者慢半天知悉而已。

不但如此,許多澳門本地新聞工作者不敢或不方便首先報導的重大本地消息,也往往通過「出口轉內銷的手法,先由香港的報刊披露,然後澳門本地的傳媒再跟進報導,大炒一番。換言之,澳門不但在經濟上「高度依賴」香港,連新聞資訊都要「高度依賴」香港,不論在物質上或是精神上,其實是比香港新界北區更依賴香港市區的一個「實質的衛星城市」。〔待續〕

〔台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