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對台工作四點意見思維新策略更務實

中共中央總書記及當時是候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日前在參加全國人大會議台灣省代表團的審議時提出的四點意見:一是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二是要大力促進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三是要深入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四是要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不但引起了正在北京採訪「兩會」新聞的台灣媒體代表的高度注意,而且據說也在台灣當局中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震撼。另外,北京的一些台灣問題專家在與筆者談到胡錦濤的這四點意見時,也同意筆者日前在本欄作出的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和「江八條」,在「江規胡隨」之下有靈活調適,他們還指出,四點意見,體現了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新思路、新突破、新局面、新舉措」的要求。因此可以預料,在新一屆中央政府組成後,在對台工作方面,可能會在新的思維之下,會有一些開拓創新的具體操作方針出現,並將會突破目前「死水徵瀾」的被動局面。

實際上,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中國人民在新世紀中的三大任務之一。綜觀全局,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方面,現在有利於統一的因素多於不利的因素,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趨勢沒有改變,台灣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意愿日益增強,台灣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不得人心。在兩岸的競爭中、時間、實力和人心的轉變的將越來越有利於大陸,有利於統一。而與此同時,國際政治格局和中美關係將逐步發生有利於中國和平統一的變化。在此情況下,需要我們緊抓住這難得的機遇,更全面地貫徹落實中央的一貫對台方針,並將「十六大」報告提出的一些新思路,作為具體操作手段,尤其是要求大力做好爭取台灣人民的工作,多做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引導台灣主流民意向有利於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自一九七九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及鄧小平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起,已經過去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即使是從江澤民於一九九五年一月三十日發表「江八條」起計算,也已過了八個年頭,相當於一個「八年抗戰」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台灣地區的政治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給中央的對台工作提出了不少嚴肅的新課題。按照唯物辯証法的發展觀點和中共「十六大」提出的「與時俱進」精神,也是到了對一貫對台方針進行總結、調整、提高的時候了。當然,這並非是要「檢討、修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及「江八條」,而是說要在此基礎上,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開拓創新。既要堅持已被實踐証明了是正確的一貫政策,又要推出新的思路及舉措,開創新的策略技巧,有所作為地掌握主動權,在引導台灣民意向有新利於統一的方向發展的同時,警惕和有效地防制台灣民意向「台獨」的方向發展。

因此,胡錦濤的「四點意見」,尤其是具有「新思維」,屬於「新舉措」的後兩點:深入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及要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顯得頗為適時、及時,也可說是對症下藥,具有很高的現實政治意義和較強的可具體操作性。

實際上,自「四點意見」見報後,筆者在直接與台灣官場上的一些朋友通話知悉到,及間接地從正在北京採訪「兩會」新聞的台灣媒體記者與其台灣日常採訪對象溝通中了解到的訊息,均在顯示,胡錦濤在其第四點中使用到「團結兩岸同胞」及「共同推動」的詞彙,使台灣政界、包括「陸委會」及民進黨的一些頭面人物,都頗感意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震憾。──在過去,台灣政界無論是持有「統」或「獨」的觀點的,都認為北京的對台及各項提法政策是「以我為主」,「以大凌小」,缺乏平等意識,因而擔心台灣會被大陸「吞併」。而胡錦濤首次手是到「共同」一詞,並使用「團結」的提法,使他們在心理上就感覺到北京新政終於將兩岸關係視為平等關係,不帶任何主觀的或客觀的「吞併」效果。對於「統派」而言,他們認為這一新提法符合他們的認同的「一個中國」內涵:台灣固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部份「獨派」人士也認為這種新提法,比起過去的一些被他們解讀為「以大凌小」、「吞併」的提法,可以令他們心裡舒服些及接受程度高些。

從胡錦濤發表「四點意見」的情況來看,隨著新一屆政府的接任,胡錦濤將會逐步及全面介入對台事務。而以胡錦濤「四點意見」展現出來的「新思維」、「新舉措」來看,今後中央的對台策略,可能會趨向更為靈活務實,就可減少失誤,爭取主動,把對台工作做得更好。對此,我們是抱樂觀態度的,也是充滿信心的。

〔北京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