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蘋果日報創刊在即各媒體緊急迎戰

如果經常有瀏閱台灣報章的人士可能會發現到,近日幾家嚴肅大報如《聯合報》、《中國時報》,及中國國民黨的黨報《中央日報》等,其版面都發生了頗大的變化:標題變大及比前簡潔得多了,頭版也突破了過去一般不刊登大幅圖片的禁忌,其版式有點像英文報紙。而且,新聞及評論的篇幅也比前精簡多了,少了長篇累贖的大文。據說,其中一些報章還將會朝向「橫排化」發展。總之,予人的感覺是活潑、清新得多了,不再像以前那樣「板起臉孔」。

表面上看,這幾家嚴肅報章進行版面改革,是因應美伊開戰,編輯們以較為易於吸引讀者注意焦點的版面來報導戰事進展,並暗中與同行比消息快、準,圖片多、好,及版面更有吸引力。但實際上,這樣的版面「變陣」,是為了迎戰將於四月十八日創刊的《台灣蘋果日報》,「先下手為強」地以較為活潑的版面來維繫住原有的讀者群,防止他們流失到「蘋果日報」去。因此,即使是沒有美伊戰事,這些嚴肅大報也一樣會作出版面改革﹔只不過是美伊戰事適時地為它們改版提供了一個頗為適當的平台而已。

台灣各嚴肅大報之所以如此重視「蘋果日報」的創刊,並嚴陣以待、迎接挑戰,這是因為,香港「蘋果日報」創刊時對原有報章所造成的「殘殺式」衝擊,令它們引以為鑑,擔心自己也會像歷史悠久的《華僑日報》、《快報》等報章那樣,成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犧牲品。實際上,台灣「蘋果日報」在籌辦階段,就已擺出了咄咄迫人的氣勢,不但重金從《聯合報》、《中國時報》等老報搶走了一批採編精英,而且每日下午都召開「鋤報會議」,對當日試版內容進行評點,力圖一出版就「壓」倒所有現成報章。面臨這樣重大的威脅,教各報上至老闆、中至主管、下至前線採編人員,又如何不緊急備戰?!何況,《台灣壹周刊》創刊時對老牌綜合性周刊《

獨家報導》、《中時周刊》等所造成的嚴重衝擊,大家仍歷歷在目,故也不敢有絲毫鬆懈。

台灣「蘋果日報」是由「肥佬黎」黎智英投資創辦,以四億元在台北市內湖區行愛路購置了兩幢相連的五層高工業大廈,再花巨款將其外牆嵌鑲鋁版,使其外形頗為壯觀,遠在幾百公尺之外就可感受到其「鶴立雞群」的氣勢。而接待大堂也是以全幅落地大玻璃為主調,頗為明快,所迎面懸掛的一幀由著名書畫家黃苗子手書的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道破「肥佬黎」睥睨一切的心態。由於「蘋果日報」已成了台灣地區所有報社的「假想敵」,故報社的保安極為嚴格,一來是擔心「行敵」破壞,二來是防范同行「竊密」。

台灣「蘋果日報」已將其定位為一份貼近民眾生活、為讀者服務的街坊報紙,採用香港「蘋果日報」的路線,以報導社會新聞為主,不排除會洒少少「鹽花」,爭取廣大基層讀者。也是以白粉紙印刷,全部版面彩色。這樣的定位,可能會使已經厭倦了幾家嚴肅大報老是板起面孔地報導及議論政治新聞及大打「口水戰」的作風的民眾,紛紛轉看報導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偷盜、車禍等社會新聞的「蘋果日報」。

然而,「肥佬黎」並不忘情於政治。他雖然曾因以下流的語言謾罵李鵬,而致香港「蘋果日報」被北京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列為到內地採訪的「封殺」對象,但他「反獨促統」的態度又極為鮮明,在《聯合報》、《中國時報》等傳統「反獨」報紙,卻不得不迎合及屈服於市場,而漸漸降低了「反獨」調子,甚至亦開始刊登「獨派」言論的情況下,台灣「壹週刊」仍然堅持不改其批扁批李立場,其「尊子漫畫」更是辛辣非常,一針見血,直把陳水扁、李登輝諷刺得體無完膚。

可能正因為是「肥佬黎」秉持「反獨促統」立場,在這方面與北京當局擁有共同語言,故當初台灣「蘋果日報」向《聯合報》等報章「挖角」,而遭青睞的記者卻擔心進了「蘋果日報」就將會喪失到大陸採訪的機會時,主事者就以台灣「蘋果日報」與香港「蘋果日報」並不是同一回事,北京當局將會接受台灣「蘋果日報」,作為「解惑」的理由。但想不到的是,不管是香港「蘋果日報」,還是台灣「蘋果日報」,只要是「肥佬黎」投資的,就都已被列入國務院新聞辦和中華記協的「黑名單」。實際上,台灣「蘋果日報」的大陸新聞中心主任賀靜萍,原在《聯合報》主跑大陸新聞時本已與國台辦新聞局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但她到了「蘋果日報」之後,向國台辦申請赴大陸採訪「兩會」新聞,卻不獲批准。可以說,國台辦針對的是「蘋果日報」,而不是外省籍第二代並懷有「大中國」意識、過去報導大陸及兩岸新聞的內容及立場也被北京肯定的賀靜萍本人〔她原籍山東省〕。

台灣「蘋果日報」的總編輯陳裕鑫,一九六二年出生,台大政治系畢業。在台大讀書時,積極參與學運,是台大「大新社」的社長,並在大三時曾到黨外雜並《前進》任編輯。畢業後即到《自立晚報》當記者,後到《聯合報》,再轉到《中國時報》,又到《自由時報》,三家大報都只是做了一年,然後在《新新聞》一做就是十二年,最後三年任總編緝。電子報紙《明日報》創刊時,轉往《明日報》任總編輯。《明日報》結束後,被黎智英招攬,出任「壹傳媒」主席特別助理。

陳裕鑫雖然是「學運世代」,與現任民進黨高官及民代的林佳龍、馬永成、顏萬進、林正修、鍾佳濱、李文忠、賴勁麟、郭正亮、王雪峰、羅文嘉、段宜康等人是「學運戰友」,並曾在黨外雜並《前進》擔任過編輯〔《前進》的負責人林正杰後來成為民進黨創黨初期黨內一個重要派系「前進系」的總代表〕,但他在媒體工作的軌跡,卻又顯示他與「綠系」的「學運世代」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距離,基本上能夠堅持傳媒人不偏不倚、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且,他的政治立場也與林正杰一樣,並不支持「台獨」〔林正杰後來就因「統獨」理念不同而退出了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