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學校的分離本質與策反在野人才意圖

今日是黃花崗起義烈士殉難日,故而被「國民政府」訂定為「中國青年節」。前國民黨政權渡台後,也把這個節日帶到台灣。然而,隨著「政黨輪替」、「中國青年節」已從台灣地區的社會政治生活中逐漸淡出。不過,今日台北市仍將有兩項重要的政治活動,其一是新民黨將舉行創黨三周年活動,與「中國青年節」完全無關﹔而其二是民進黨的黨校──凱達格蘭學校正式成立,盡管陳水扁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挑選今日來作為「凱達格蘭學校」的開張大吉日子,則顯然是仍然看中其「青年節」這一重要元素。實際上,陳水扁去年七月在民進黨第十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宣佈准備成立「凱達格蘭學校」,就是聲稱要為民進黨和「國家」培養青年領袖。

然而,陳水扁要透過「凱達格蘭學校」培養黨和「國家」青年領袖,很可能是懷抱「去中國化」分離情緒的「台獨鬥士」。實際上,光是從「凱達格蘭」這個名字來看,就是陳水扁要凸顯「本土化」的用意所在。原因是,凱達格蘭族是台灣地區的原住民族之一──按照台灣當局及人類社會學家的分類,台灣地區的原住民族共有十一個民族,它們是泰雅、賽夏、布農、曹族、排灣、魯凱、卑南、阿美、達悟、邵族〔以上被祖國大陸統稱為「高山族」〕、平埔族,「陸委會」副主委陳明通就是平埔族人。不過,平埔族又細分為八個分支﹕蛤仔雅、凱達格蘭、道卡斯、柏則海、巴拔甫拉、巴布薩、洪雅、西拉雅。據說,現時的台北市區域範圍內,在距今四、五百年前就是凱達格蘭族聚居的地方。當時這一帶還是一片沼澤,在此居住的凱達格蘭人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陳水扁出任台北市長時,為了以示「與中國劃清界線」,就利用手中職權,將「總統府」門前當年為了向蔣介石祝壽而被命名為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路」,並在路牌揭幕之日叫來一批演員扮演現在已無從稽考的「凱達格蘭人」又喊又跳地表演了一番。

因此,陳水扁將民進黨的黨校命名為「凱達格蘭學校」,就又知其要培養的,正是「去中國化」的青年領袖。實際上,「凱達格蘭學校」校長陳師孟在該校開張之前接受記者專訪時,陳水扁對於「台灣主權獨立」的想法從來沒有動搖,在推動台灣走向「獨立國格」的事情上,陳水扁與李登輝二人「並無二致」,李登輝的認同「台灣國」之說,對陳水扁在明年初的「總統」大選中,「只有益處,沒有壞處」。既然如此,由陳師孟校長」主持的「凱達格蘭學校」,所培養出來的青年領袖「精英學生」,也必然會是「認同台灣國」的「台獨」骨幹。正因為如此,今日舉行的「凱達格蘭學校」成立暨開學典禮,就邀請了李登輝來與陳水扁同台演出,以為「認同台灣國」背書。

當然,在功能上,「凱達格蘭學校」也極有可能是陳水扁拉攏、策反在野黨的平台。實際上,人才缺乏是民進黨執政後面的最大瓶頸。為了擴大執政基礎,吸納社會菁英,民進黨不僅發動兩次政務官、學者、族群大老以及高階警官的「菁英入黨」儀式,甚至還不斷吸納國民黨地方派系椿腳入黨,以彌補民進黨基層幹部的不足。為培養人才、突破人才困乏的瓶頸,陳水扁上台後便開始籌設「凱達格蘭學校」,以為民進黨吸納社會菁英的重要平台。陳水扁將「最佳工作伙伴」陳師孟調至「凱達格蘭學校」,就是要正式開啟這個所謂的「人才庫」,讓其在選舉期間發揮拉攏各界人士尤其是策反在野黨,以及策劃、推動各種選舉策略的重要平台。實際上,在「凱達格蘭學校」的第一批學員中,民進黨黨籍者僅佔三分之一,餘下者均是非民進黨籍的政務官、學者、部會主秘、非執政縣市副首長,甚至是國民黨黨營媒體的業務骨幹,連向來與民進黨毫無交集的「新聞局」副局長李雪津、「軍情局」上校組長劉明燦等,也「榜上有名」。這就使「策反在野黨人才」的痕跡,明顯地暴露了出來。

當然,也有頭腦清醒而未入「甕」者。比如,被「凱達格蘭學校」邀聘為該校講師的「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及「國家安全局長」蔡朝明,都以「保持軍人中立」及「工作繁重」的理由,辭掉了教職。他們所提出的理由,都具有極強的合理性和正當性。不過,在這合理理由的背後,是否亦反映了這兩位「大中國意識」極強的非執政黨籍高官,並不愿為「凱達格蘭學校」所凸顯的「本土精神」背書?則有可以想像的空間。

本月十一日,本欄曾經指出,「凱達格蘭學校」和「李登輝學校」均有違反「私立學校法」之嫌,昨日,「教育部長」黃榮村在回答「立委」質詢時就指出,兩個學校均未向「教育部」進行立案或登記,按照「私校法」規定,如果沒有登記就不能用學校名義招生。看來,如果「教育部」調查的結果認定「凱達格蘭學校」和「李登輝學校」是違法學校,並決定按「私校法」規定,對其負責人及行為人予以罰鍰處分甚至是移送檢察署檢控的話,陳水扁、李登輝

、陳師孟等人就將是向其學生們作出了一個極壞的示範作用。

〔台北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