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麗江古城的努力看澳門歷史建築群的不足 從麗江古城的努力看澳門歷史建築群的不足

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辦的「兩岸關係論壇」,今年在雲南省麗江市舉行。由於「麗江古城」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清單》,而「澳門歷史建築群」也正在進行申報「世遺」的工作,故筆者在應邀出席「兩岸關係論壇」之餘,也對「麗江古城」進行了一番考察,並了解「麗江古城」在「申遺」前後所進行的努力,以圖找出有助於「澳門歷史建築群」提高「申遺」實力的訣竅。

據麗江市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麗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體現了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風情,體現了當時社會進步的本質特徵。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統一的建築群體,尺度適宜的居住建築,親切宜人的空間環境以及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內容等,使其有別於中國其它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設崇自然、求實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貴特質更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城鎮建築中所特有的人類創造精神和進步意義。「麗江古城」作為具有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傳統聚居地,它的存在為人類城市建設中的研究、人類民族發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乃至世界的瑰寶。

「麗江古城」之所以被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麗江古城」在中國名城中的地位。「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撲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融合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特色,並且具納西族的獨特風采。一九八六年,中國政府將其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確定了「麗江古城」在中國名城中的地位。〔二〕「麗江古城」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成就。有別於中國任何一座王城,「麗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的中原建城禮制影響。城中無規矩的道路網,無森嚴的城牆;古城布局中的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經絡」設置和「曲、幽、窄、達」的風格;建築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這些特徵在中國現存古城中極為罕見,是納西族先民根據民族傳統和環境再創造的結果。〔三〕「麗江古城」民居是中國民居中具有鮮明特色和風格的類型之一。「麗江古城」民居布局、結構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傳統生活習慣,有機結合了中原古建築以及白族、藏族民居的優秀傳統,並在房屋抗震、遮陽、防雨、通風、裝飾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鮮明之處就在於無一統的構成機體,明顯顯示出依山傍水、窮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質撲的創造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和特定的區域裡對納西民族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麗江民居是研究中國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四〕「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麗江古城」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與大自然產生了有機而完整的統一,古城瓦屋,鱗次櫛比,四周蒼翠的青山,把連接成片的古城緊緊環抱。城中民居撲實生動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裝飾是納西族文化與技術的結晶。古城所包涵的藝術來源於納西人民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體現了人民群眾的聰明智慧,是地方各族文化技術交流融會的產物,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建築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五〕「麗江古城」包容著丰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麗江古城」的繁榮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它已逐漸成為滇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聚居在這裡的納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道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不論是古城的街道、廣場、牌坊、水系、橋樑,還是民居裝飾、庭院小品、楹聯匾額、碑刻條石,無不滲透納西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無不充分體現地方民族宗教、美學、文學等方面的文化內涵、意境和神韻,展現了歷史文化的深厚和丰富內容。尤其是具有丰富內涵的東巴文化、白沙壁畫等傳統文化藝術更是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珍貴的遺產。〔六〕關於「麗江古城」的真實性。

據麗江市政府的工作人員表示,當年在「麗江古城申遺」的工作中,為了能讓「麗江古城」「達標」,當時的雲南省及麗江行署〔按:麗江於去年十二月獲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將在「麗江古城」內的政府機關單位全部遷出;拆卸所在與「古城」並不協調的現代建築;將所有電線埋入地下…等。在正式「申遺」的前一年,麗江地區發生七級大地震,「古城」中有不少古建築被震壞。當地政府在搶修時,遵照「修舊如舊」原則,盡量使用古建築所採用的同類木料和石料、磚瓦,而避用水泥、鋼筋等現代建築材料。這些努力,受到世遺委員會的專家們的高度贊賞。

「申遺」成功後,雖然「世界遺產」的招牌為麗江招徠了大量的遊客,但當地政府卻保持清醒頭腦,不將「世遺」視為「旅遊籌碼」,而是把保護「世遺」當作自己的歷史使命,致力保護「麗江古城」的歷史原貌。除了是投資近億元加強對古城基礎設施進行維修之外,還拆卸了「古城」周邊的現代化建築物,包括政府機關樓宇和宿舍民宅,並將現代造型橋改建為古代造型,還計劃興建「生態走廊」。筆者前往考察時,這些工程正在進行之中,而且市政府正在發起「消除白色污染」運動,禁止使用和銷售非降解塑料製品,以保護潔淨的環境。因此,我們見到的「麗江古城」,確確實實就是整座古城。在城中遊覽,就像回到數百年前的時光隧道,而不像「澳門歷史建築群」那樣,與現代建築混雜在一起,甚至還附加了電動扶手梯之類的現代化設施,與其「歷史建築」的意境甚不協調。

實際上,據一九七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建築群」類別,必須具備如下條件: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世界遺產公約」還規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一、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二、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三、能為一種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証;四、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景觀的杰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五、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六、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雀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與之比照,「澳門歷史建築群」與上述條件和標准,尚有頗大距離。只用兩年的時間來整治其周邊環境,恐並不容易。為了使「澳門歷史建築群」增強「申遺」的實力,看來還是要多用一些時間,多花一些功夫,待到條件成熟後才付諸行動,以求一擊即中,珍惜寶貴的名額,及使很早就進行「申遺」工作、條件已經成熟的內地二、三十個已被列入「申遺」預備清單項目所在地的人民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