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載人飛船上天,台灣官民反應兩端

中國第一艘載人太空船「神舟五號」順利升空的消息,震撼了寶島台灣。大部份台灣輿論和政界人士,都認為此舉實現了中國人的太空夢和強國夢,同時也是亞洲的勝利。也有人為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在太空船上,透過太空電波,特地向台灣同胞問好,深受感動。筆者透過長途電話接觸了台灣的一些同行朋友,他們都對「神舟五號」的順利升空,及楊利偉向人類問候致意時將台灣同胞列為「單列項目」,感到振奮和溫暖。

使到多數台灣民眾深有感觸的,又何止於此。最令他們感到興趣的,是在「神舟五號」太空船上,特別攜帶了大陸與台灣的花卉、蔬菜、水果種子上太空,而且還是「海峽兩岸,一邊半公斤」,這既體現了祖國對台灣同胞及科技事業的關懷,也折射出北京是以平等的態度來處理兩岸的植物種子太空科技實驗項目的。試想,大陸地區的面積是台灣地區的二百六十多倍,而且氣候狀態從寒帶到亞熱帶,農作物以至植物的種類當然也比台灣地區多得多。但在大陸花費了二十多億美元經費的載人太空船農作物種子太空科技實驗項目中,兩岸農作物種子的重量卻是平均分配,亦即大陸和台灣地區的種子都是五百克,完全是平等的態度。這不但是體現了祖國大陸在推動兩岸民間科技交流是充滿誠意,而且推此及彼,可以得出北京提出的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兩岸進行平等談判的呼籲也是充滿誠意的結論。

然而,可能是所謂「寧見隔鄰田車水,不願見隔鄰屋中舉」的心態作怪,「行政院農委會」主委李金龍〔與曾是「農經專家」的李登輝的父親同名同姓〕卻酸溜溜地聲稱,台灣「政府」部門的學朮單位完全沒有參與這項計劃。而「農委會」主任秘書陳世賢亦質疑稱隨同「神舟五號」太空船上太空的台灣種子,是隨意取得的種子,不是真正的種原,試驗成果與學朮價值有待商榷,甚至只是噱頭」云云。

「酸溜溜」的心態,也反映在台灣當局科技行政主管官員的身上。比如,「國科會」太空實驗室主任李羅權就聲稱,台灣早已發射「華衛一號」科學衛星,而且即將發射「華衛二號」。他說,兩岸在太空經營上各有擅長,對將來大陸以發射載具見長,對將來發射洲際導彈有一定的助益﹔台灣以科學衛星領先,搶得了第一,而對岸則至今尚未發射尖端科學衛星。不過,他不得不承該,台灣的科學衛星上天,是委托別的國家發射的。而別的國家則依賴台灣科學衛星的科學儀器及科學資料,他將之稱為「國際合作路線」。

李羅權似乎忘記了,太空科技最重要的要素,是載具升空能力及宇航員的維生條件。如果連這兩個能力都不具備,還奢談什麼太空科技?何況,退一步來說,太陸並非沒有發射過科學實驗衛星。實際上,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大陸發射的各類科技實驗衛星的水平,已達至世界先進水平。而載人飛船所涉及的各學科科技,更是太空科技的集中表現,這又豈是只能委托他國將自己的衛星送上太空的水平所能比擬的?

其實,台灣當局這種「酸溜溜」的表態,掩蓋不了他們對大陸國防科技隨著「神舟五號」太空船的升空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的恐懼、慌亂。實際上,台灣一些媒體就指出,大陸隨著太空科技能力的提高,其飛彈彈道系統的准確性也必然會大幅提升,並具有了發射「殺手衛星」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也使到部署在海峽對岸的每一枚導彈都更具威脅,對台灣當局要搞什麼「台獨建國」,就將發揮更強有力的精神上和實質性的震懾作用。而「神舟五號」載人太空船的順利升空,折射出大陸的綜合國力強大,對反對「台獨」的政治勢力及人民群眾,也給予了很大的鼓舞。

對此,台灣當局其實早已是心中有數,也意圖提升自己的太空科技能力,以作反制。早在陳水扁競選「總統」之時,因大陸已成功發射「神舟一號」飛船,故他在其《新世紀新出路國家藍圖》中的《科技政策白皮書》中,特別將「太空科技」列為一項,聲稱倘其當選「總統」後就將自製發射載具發射衛星,「以達到太空國防科技自立及強化軍力部署之目標」。其具體計劃是,發展一萬公斤級的小型發射載具,用作發射一百公斤級的微衛星至一千公里高的低地軌道,以自主發射軍事衛星,免受他國牽制及大幅提升台灣飛彈備戰能力。從二零零二年開始,每兩年發射一顆微衛星,預計發射三次的總經費不超過新台幣一百億元…云。

然而,二零零二年已經過去將近一年了,陳水扁所計劃發射的衛星,連影都沒有,變成了「放牛皮衛星」,更不要說每隔兩年發射一顆了。而李羅權所聲稱的「華衛二號」,本來原計劃是去年委托他國發射升空的,至今也是「泥牛入海無消息」。陳水扁之輩要以其所謂的「太空科技」來阻擋國家統一的歷史潮流,也就無疑是螳臂擋車,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