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首勉勵澳門媒體談到繼續保障言論多元化 從特首勉勵澳門媒體談到繼續保障言論多元化

特首何厚鏵昨日在宴請本地、內地及香港駐澳中文傳媒機構負責人時,對傳媒在過去一年裡對特區政府工作給予的支持和監督,表達了感謝之意。他指出,傳媒的支持和監督使特區政府的施政得到了改善。他又希望澳門傳媒繼續發揮支持和監督政府施政的作用,反映市民的訴求和建議,加強社會凝聚力,使特區政府的工作做得更好,同心合力為正確成功落實「一國兩制」貢獻力量。何厚鏵還鄭重承諾,特區政府將全力配合並確使傳媒在充分發揮新聞自由的環境下做好工作。

何厚鏵的這番談話,對澳門媒體的作用,作出了客觀、持平的評價。實際上,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總結澳門特區實踐「一國兩制」成功經驗中的一條,就是「澳門廣大傳媒機構和從業人員堅持愛國愛澳的主旋律,密切配合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努力使社會形成一種一心一意搞建設、謀發展的氛圍」,「健康積極的輿論氛圍是澳門人之福」。這一表述,准確地總結了澳門傳媒機構和從業人員在澳門回歸四年來,正確地處理「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論」之間的關係,堅持愛國愛澳立場,在支持特首何厚鏵及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和依法行政的同時,又發揮媒體的新聞和言論監督的作用,幫助特區政府更好地工作的經驗。而這一點,正是澳門特區能夠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社會輿論氛圍基礎。

其實,長期以來,澳門的中文媒體及其從業人員都是堅持愛國愛澳立場,並不止是從澳門回歸之日始。尤其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經濟低潮之後,除個別有特殊背景或實力雄厚的傳媒機構外,多數中文媒體都是艱苦經營。其中有經營者被迫按押住房,向銀行貸款以支撐報社的經營。為此,在一個有現任特首何厚鏵出席的本澳中文媒體負責人座談會上,就有一位報社負責人哭訴「午夜夢迴」,亦即夜間睡覺時也被經營困難所困擾,「半夜驚醒幾多回」的苦況。這位負責人由此而發出了「唔知為乜」──「不知道為的是甚麼?」的自問。

為的是甚麼?為的是,──在回歸前,為了擁護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促進過渡期事務順利進行而鼓而呼;在回歸後,為了擁護「一國兩制」方針和「澳門基本法」,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促進澳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正是大家都自覺地肩承起這一光榮的社會責任感,才能夠在「糧斷彈絕」之下,苦苦死撐,迎來了天亮──澳門回歸,並奔向澳門美好的明天。

為此,曾有一位報界前輩指出,這些並無「上級主管單位」的民營媒體,本身也並未承擔任何公權力機構交托的「任務」,但都能在如此艱辛的條件下,自覺地堅持愛國愛澳立場,支持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及澳門過渡期事務,並沒有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另搞一套,這種表現比那些財力雄厚、負有應盡責任的媒體,更為難能可貴。

澳門回歸後,澳門中文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繼續發揚愛國愛澳精神,在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環境下享受新聞自由的同時,又將履行「社會負任論」的自覺性,升華到新的高度,轉化為支持和監督特首何厚鏵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依法行政。應當說,在澳門特區實踐「一國兩制」比香港特區更為成功的背後,就包含了澳門傳媒機構及其從業人員比香港同業更能准確領悟和處理「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論」之間關係的事實。

當然,隨著澳門的回歸,及何厚鏵兌現其在競選特首時向中文傳媒作出的承諾,以「協助提高競爭力」的方式給予適當的津貼,使到部分曾經經營十分困難、瀕於倒閉的媒體,得以渡過難關,繼續生存,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享受到了澳門回歸的成果。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一善政不但是避免了可能會出現的「回歸後澳門媒體紛紛倒閉」,因而令「一國兩制」蒙上陰影的現象,而且也可使各家媒體得以繼續發揮「第四權」的作用,既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又努力擔當監督及督促的角色。因此,從另一角度看,這一善政保証了澳門的新聞自由及言論多元化,避免了只有「一個聲音」。

更值得欣慰的是,特首何厚鏵作出資助傳媒的決策,並不是為了「收買媒體」。而是正如上述,是為了保障新聞自由及言論多元化。實際上,特區政府在資助傳媒後,並沒有干預媒體的言論〔即使是批評政府的言論〕。這就使各家媒體在自覺地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同時,又努力發揮監督政府的作用而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從而促使政府更好地依法施政,實施「一國兩制」的表現更為出色。這是一個因果相關的良性循環關係,有關部門在研究及總結澳門特區實踐「一國兩制」的成功經驗時,似是不宜忽略這一重要細節。

去年,澳門媒體的廣告業務確是有所起色,但尚未回到歷史的較佳水平。這是因為:一、去年廣告量增長是因為受抗禦「SARS」及大賽車五十周年等公共活動所賜,增長的主要是政府廣告,商業廣告增長不大,尤其是售樓廣告對規模較小的媒體來說,仍屬「物罕為奇」。而且,過去平均每月兩次的內地出口商品展銷會開、閉幕廣告,也「一去永不復返」。何況,民營媒體斷不能為了廣告收入之私而寄望「SARS不滅」。二、據一家媒體的負責人在其報慶活動時透露,光是該家媒體就佔有本澳報業市場廣告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但同時又承認目前澳門媒體廣告收入還不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比一般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百分之二至二點三左右還差得遠。既然如此,這家媒體以外的各家媒體,就仍是處於「嗷嗷待哺」的狀況。三、即使是去年廣告總量有所增加,較小規模的媒體確也「大河丰水小河滿」地增加了一些收入,但充其量也只是僅僅達到收支平衡而已,有的報社才有機會開始償還銀行債務。如果特區政府片面地接收「廣告收入最好時光」的訊息並受此誤導,作出終止執行津貼媒體政策的決策,或是限制政府機構提供廣告,恐怕澳門的傳播行業又將會回到回歸前「午夜夢迴」的黑暗時光。澳門特區成功實踐「一國兩制」的經驗,可能也就會「金甌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