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蔣遺體土葬台灣是被迫接受政治現實﹖

經過近三十年的反覆旴衡思考,蔣經國先生的遺孀蔣方良女士最近終向「國防部」提出申請,將蔣介石、蔣經國的遺體安葬在台北市國軍五指山墓園。目前暫定葬期為明年三、四月間,將採「國葬法」辦理,這是「國葬法」於一九五八年修正以來的首例。據說,兩蔣「國葬典禮」的初步構思是,在移靈期間,將先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紀念會。而移靈的路線,則規劃從目前暫厝的桃園慈湖和頭寮,行經「總統府」、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等。

然而,兩岸統一後,「兩蔣」遺體將移靈祖國大陸「入土為安」,這卻是「兩蔣」生前的遺願,也是「兩蔣」遺屬原先的決定。正因為如此,「兩蔣」目前的靈柩,都是離地七吋安置的,這本來就意味著「兩蔣」遺體目前的處置方式只是「暫厝」。實際上,蔣介石於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逝世後,其靈柩移厝桃園縣慈湖陵寢。之所以是採用「暫厝」的方式,是由於蔣介石生前胸懷「大中國」情懷,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希望自己身後能在中國統一後安葬大陸,最好是安葬在南京中山陵旁邊、他生前選定的「正氣亭」墓地。而蔣經國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去世後,台北當局及蔣家遺屬亦根據蔣經國的遺願,同樣是以「暫厝」的方式,將其靈柩寄厝在桃園縣大溪陵寢,待中國統一後安葬大陸,最好是在他家鄉浙江奉化溪口鎮其母親的墓旁。盡管,「兩蔣」當時所期盼的「中國統一」,是以「反攻大陸」或「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方式來實現,但畢竟是堅持「一個中國」,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台獨」的理念,是值得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所尊敬的。

也正因為是蔣介石思鄉情切,故在他逝世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就按照蔣宋美齡、蔣經國、蔣緯國等遺屬的意願,將其靈柩「暫厝」慈湖。這是因為,蔣介石生前在一次經角板山往大溪途中路經此地,發現這片靈秀之地,其景色類似浙江奉化市溪口故鄉山水,深覺是一適於深邃思考和安靜處理事務之處,因而決定在此建一行館。一九五九年六月十三日,慈湖行館〔進大門為前廊與正廳,正廳左右兩邊為廂房,是蔣介石的臥房與書房〕落成。一九六二年十月三十一日,是蔣介石七十六歲壽辰,為追思慈母王太夫人,特親題「慈湖」二字,以誌孝思。一九七五年四月五日,蔣介石逝世,其靈柩於四月十六日暫厝於慈湖行館正廳。行館亦改名為「慈湖陵寢」,慈湖也因此而得盛名。

本來,「兩蔣」的遺願是在兩岸統一後,其遺體移靈大陸「入土為安」。但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其遺屬蔣緯國將軍和蔣孝勇先生,卻在兩岸尚未統一的情況下,提出了「移靈案」。其中蔣孝勇還聲稱,「兩蔣一定要葬在大陸,寧可被敵人鞭屍,也絕不讓台灣人來鞭屍!」

「兩蔣」遺屬當時急於要「移靈」,原因頗為複雜。其中最主要的,是蔣家族人對當時台灣的政治環境極為失望,尤其是李登輝的「台獨」真面目正在逐步暴露。蔣家人意圖抓緊最後一點的政治資源,來給李登輝一個「難堪」,亦即令李登輝陷入左右兩難的境地──如果不同意遷葬,可能會進一步惹起外省籍民眾的怨懟﹔如果同意遷葬,就面臨必須與北京直接商談的問題,而且還得對「一個中國」原則作出一定的認同和承諾。

另外,「兩蔣」後人當時急於「移靈」,還有一個政治現實的考量,就是他們也鑑於民進黨人當時透過選舉分別獲得台北市長及台北縣長大權之後,以「破除特權」、「拆除違建」為由,先後進行了拆除蔣介石銅像、拆卸蔣緯國私宅,及將「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路」等「非蔣」行動,故而擔心在新一輪縣市長選舉中,如民進黨人亦奪得桃園縣長的大權,也是帶有「違建」性質的「兩蔣」陵寢,可能亦將會遭到迫遷拆卸的噩運。因此,蔣家後人就提出了將「兩蔣」靈柩移葬大陸的要求。蔣緯國在其「陳情書」中,就發問道﹕「誰能保証國民黨能保得住桃園縣長不被民進黨奪去﹖」很不幸地,此後不久在桃園縣長補選中,果然是由「台獨」悍將、民進黨骨幹呂秀蓮以大比數贏得了桃園縣長寶座。儘管呂秀蓮在競選過程中,為了吸引國民黨人和軍眷、榮民的選票,而一再保証「不會拆陵」,但誰又能夠擔保,今後民進黨人是否仍能繼續兌現這一諾言﹖

 

而站在「兩蔣」遺屬的私人利益立場上,「移靈」也是必須盡快進行的事。原來,按照中國民間習俗,先人一日不入土為安,對後人健康是會有影響的。但「兩蔣」的靈柩都是以離地七吋的「暫厝」方式處理。湊巧,在「兩蔣」逝世之後,蔣經國的嫡庶子蔣孝文、蔣孝武、章孝慈相繼病逝,蔣孝勇亦罹患食道癌﹔蔣緯國亦曾大病了一場,幾乎喪命〔按:現此二人均已逝世〕,蔣家在政治上更是衰落。一些與蔣家親近的黨國大佬就「提醒」蔣緯國,兩位蔣故「總統」目前只是停棺,並未「入土為安」,將影響風水,對後代造成厄運。而蔣家所發生的情況,就已証實了中國人流傳已久的「先人未入土為安將會對下一代產生不良影響」的觀念。正是這一心理因素,再加上蔣緯國叔姪的種種政治情意結,而促使他倆向國民黨中央提出了「移靈案」。

而在大陸方面,雖然是歡迎「兩蔣」移靈大陸,卻又認為目前時機尚未成熟。實際上,盡管過去胡耀邦、廖承志等人都提出過歡迎蔣公靈柩移葬大陸,但卻是有先決條件的,就是必須在實現祖國統一之後。如果在兩岸統一之前就移靈,可能會導致出現某些反效果。比如,仍然居住在台灣的三百多萬外省籍民眾,就將失去一個重要的精神寄托,亦即等於是在政治上,割斷祖國大陸與台灣聯繫的臍帶。因此,對於北京來說,蔣緯國叔姪的擔憂和要求,雖然是值得同情及可以理解的,但卻又感到在兩岸統一前就提出移靈,多少是與當時的反分裂、反「台獨」鬥爭的大氣候不相符,甚至是在客觀上帶有一點「干擾」的意味。

同樣,當時國民黨因應蔣緯國、蔣孝勇提出的「移靈案」而成立的「兩蔣移靈奉安小組」,在經過討論之後也認為,在兩岸統一之前,不宜實行「移靈」,以免被中共藉此進行「統戰」。因此,「奉安小組」提出了「兩階段移靈案」,即先行在台灣安葬,待兩岸統一後再遷葬大陸。而現在蔣方良提出將「兩蔣」遺體安葬在國軍五指山公墓的申請,表面上看是實施「兩階段移靈案」的首階段規劃,但實際上卻已是面對台灣地區「政黨輪替」、本土意識增強、兩岸統一遙遙無期的政治現實之下,「無可奈何花落去」,只得轉為被迫接受「本土化」的意味了。這也正是民進黨聲稱這是「對台灣表達認同的作法」的原因,也是章孝嚴要提醒未來還應根據形勢發展,最終仍須將「兩蔣」遺體遷葬大陸的背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