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為何改變「總統不兼黨主席」之議?

民進黨黨務發展委員會昨日召開首次會議,開始研究該黨的黨務發展以至「轉型」問題。昨日的首次會議,除了是必要的推選召集人、確定運作議程等事務性問題之外,還按照議程,先行討論了「黨政關係現狀的檢討與改革」議題。隨後,還將於七月二十三日討論「公職參選人提名制度的現狀與發展」;七月三十日,討論「黨與黨員的關係」;八月六日,討論「中央黨部與地方黨部的關係」;八月二十日,確定「黨章修正草案」,交由中執會將於八月二十日舉行的會議審議通過,並向「全代會」提案;九月二十五日,召開「臨時全代會」討論「黨章修正草案」。會中也決定,從七月十四日起到八月十三日,舉行一場「黨務發展與菁英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討論,就黨發會討論的相關議題,聽取學者專家的意見。另外,七月三十一日和八月一日,將分別在台北和高雄二市,邀請黨公職幹部,七月三十一日邀請三十五歲以下青年幹部,舉行大型座談會,聽取黨公職幹部及青年對黨務發展的意見。

盡管黨發會的議題不少,但主焦點只有一個,就是黨主席的產生方式。另外,有關黨的政黨定位問題,也將會是黨發會需要研討確定的重大問題。應當說,黨發會討論的問題,雖然只是民進黨黨內事務,但該黨卻意圖藉著黨務改革,實現黨的再次「轉型」,使黨能夠進一步加強戰力,輕裝上陣,奪取以後各類選舉的勝利,以確保民進黨能實現持續執政和長久執政,因而將會對台灣地區的政治態勢及前景產生重大的影響。

要調整黨主席產生方式,就勢必要對「黨章」動手術。民進黨自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成立,並於同年十一月十日舉行第一屆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制訂了第一部「黨章」之後,已經對「黨章」進行了十六次修正,可說幾乎是「一年一修正」。其中涉及黨主席產生方式的重大修正,是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十日第九屆第二次臨時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所進行的第十六次修正,在原來規定的黨主席由全體黨員一人一票選舉產生,任期二年,連選得連任一次,修改為如民進黨處於在野狀態時,仍保留原產生方式,「但現任總統為本黨黨員時,自其就任之日起,為本黨主席,至其卸任之日止。」「總統擔任黨主席時,以憲法規定之總統任期為一任,不適用第三項前段之規定〔即『任期二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另外,還增設了副主席﹕「黨主席得就中央常務執行委員中提名副主席一至三人,經中央執行委員會同意後任命之」。

當時陳水扁主導「總統兼任黨主席」的改革,是有感於黨內派系林立,意見紛陳,使黨機器無法發揮「執政黨」的作用,因而未能很好地配合「總統府」及「行政院」的施政,而決定以「總統兼任黨主席」的手法,使黨政合為一家,俾能提高行政效率和施政品質。這次改革,實質上是一次民主大倒退,因為它剝奪了民進黨最自以為傲的以「直接選舉」來體現的「民主政治」權利。而且,民進黨以其黨名中的「民主」、「進步」為奮鬥動力,間接促成了「總統」直選,但黨主席產生方式卻是大退步,成了「民主」的反動。──陳水扁在二000年當選「總統」之時,就曾為了凸顯「中立」,而聲稱「退出黨務活動」,並兌現承諾,辭去民進黨中常委職務。但後來卻來了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黨政大權一把獨攬。實際上,自他兼任黨主席之後,黨務就成了他的「一言堂」,定於一尊,過往黨內「大鳴大放」現象不再復見,走上了民進黨在野時曾經大力抨擊過的國民黨黨務文化的老路。

那麼,現在陳水扁忽然又不想兼任黨主席了,這是否意味著他頓然覺悟,要恢復民進黨「民主、進步」的老傳統呢?答案是否定的。只不過是「卸肩文化」在作祟而已。這是因為,在陳水扁的第二任「總統」任期內,台灣地區還將會有多次公職選舉。包括今年底的第六屆「立委」選舉,明年底的第十五屆縣市長〔其中新竹市、嘉義市為第七屆,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為第四屆〕選舉,二00六年底的台北市第四屆市長及第十屆市議員,高雄市第四屆市長及第七屆市議員的選舉。如果民進黨在其中任何一次選舉中敗選,按照慣例,黨主席和秘書長都得引咎辭職〔其實,前主席林義雄操盤「總統」選舉,及謝長廷操盤「立委」選舉,是均告勝選,都未能保住主席職務,更何況是敗選乎?〕,這對陳水扁來說,是頗為尷尬之事。既然如此,那就倒不如早早卸去黨主席職務,一來屆時可以避免必須引咎辭職,或是雖提出辭職但在被黨員、黨幹挽留之下又留任的尷尬情事,二來又可以展現其「高尚風格」,又何樂而不為?

然而,他在向黨內高層透露「免兼主席」意愿之後,由於民進黨已流失了 過往「集體醞釀」的傳統,而是以「個別授受」方式處理黨務,而受命研擬方案的洪奇昌、柯建銘等人又未能准確揣摸他的心中算盤,導致鬧出了「一日三變」的大笑話。陳水扁看到外間反應強烈,而且並非是正面反應,就急了起來,放出了「主席直選」的風聲,似是要回到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十日之前的原點,重新「民主、進步」。

然而,「黨主席直選」的議題,只是被炒作了兩天,又嗄然停止了。原來,倘是黨主席直選,陳水扁的災難才要開始!──倘選出的黨主席是與陳水扁的想法不一樣的人,或是有黨內異見者經過手段運作,當選了黨主席,可能在執政黨與執政團隊之間就會出現「兩個中心」,各吹一把號。陳水扁就將不但會繼續受在野勢力的掣肘,而且在黨內也將會被拖後腿。

然而,如是採用「總統指定黨主席」方式,又將會出現「接班人之爭」,並將使陳水扁提前成為「跛腳總統」。總之,「一日三變」的三個方案,都將會是行不通,還是老老實實回到「總統兼主席」的現點。因此,配合黨發會的召開,才有八成黨幹、黨員不贊成「總統不兼任黨主席」的民調出籠,算是為陳水扁的「一日三變」解了套。但日後民進黨倘在各類公職選舉中敗選,陳水扁又應如何落實責任政治,扛起須向敗選負責的責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