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落腳點應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港珠澳大橋落腳點應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

今年的「兩會」,熱點問題頗多。但在全國範圍內,主要的關注焦點將會集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化改革、「三農」、加大反腐敗力度,及審議「反分裂國家法」等方面。而在港澳特區的範疇內,可能還將會加上一個港珠澳大橋計劃落實的問題。當然,香港特首董建華是否辭職,也是「新鮮熱辣」的問題。

港澳珠大橋的問題,已經拖延兩年,不宜再拖,否則就將會重犯前任總理朱鎔基所批評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錯誤。實際上,自港珠澳大橋計劃受到中央重視,並將之視為可以推動香港、澳門與小珠三角洲的區域合作步伐,有利於重振香港經濟,更有利於建立香港、澳門與內地的更緊密聯繫,因而將之列入由中央主導的跨境大型建設項目計劃之後,各項前期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但卻是清議甚至是爭論了整整兩年,仍未能拍板。不要說,原來所設想的香港回歸十周年時通車的施工日程無法實現,就是香港回歸十周年之時能否動工,現在也是難以樂觀。不過,今次「議而不決」之責,並非是在香港政府,因為香港特區政府早已就大橋位於香港境內的走向及落腳點,作出了決定,也已獲得中央接納。而現在「議而不決」的,是在於大橋西端的走向及落腳點,亦即是澳門特區所主張的「明珠點」及珠海市政府所堅持的「橫琴點」之爭。而作為有關港珠澳大橋計劃的主要受益者及啟動者的香港特區,則傾向於澳門特區所主張的「明珠點」。在此情況下,「議而不決」的責任,就應由堅持少數意見的珠海方面來承擔。

由於港珠澳大橋計劃西端落腳點之爭,將會使大橋計劃失去區域合作的先機,尤其是在杭州灣大橋已經動工興建,廈同跨海隧道以至廈金和平大橋也正在規劃之中,將使長江三角洲及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競爭能力遠大於包括港澳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在此情況下,大橋計劃的落實每拖延一日,就將會使珠三角的競爭能力再蒙受損失多一層。因此,港珠澳大橋計劃尤其是其西端走向及落腳點的問題,不能再「議而不決」下去了。為此,據說出席「兩會」的香港、澳門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都準備分別向大會提交相關議案,建議中央重視此問題,並加大協調力度,促使大橋計劃早日定案。

其實,所謂大橋西端落腳點之爭,很明顯地關鍵是在於珠海方面將地方本位利益的位階擺在了區域合作利益之上。其所謂拱北地區交通擠迫之說,只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藉口。而其真正之目的,是要借助港澳珠大橋,促進橫琴島以至珠海西區的發展。而後者正是珠海方面懷有較高抱負,但又力不從心,講了十多年都難以有較大進展的宏圖大計。如今既然有興建港澳珠大橋的設想,就不妨再施「借君一杯水」之計,將香港的「水」〔資全〕引導到橫琴以至西區去,以為珠海因為十年前的「超前規劃」而導致目前所面臨的困難解困。

這種想法,是偏離了港珠澳大橋計劃的定位及目的的。這是因為,當初香港特區提出港珠澳大橋計劃的設想,及中央肯定並支持該計劃的原因,都是將該大橋定位為溝通香港特區與澳門特區,以及珠江三角洲西岸的聯繫,從而實現「小珠三角」的跨域合作。因此,大橋西端的落腳點選在「明珠」是最為符合香港、澳門及珠江三角洲西岸的共同利益及最大公約數的。即使是在珠海方面,也可使本來屬於交通「掘頭路」的珠海,一下子躍升為聯結香港、澳門與珠江口西岸以至整個大西南的交通樞紐聯結點,得益更大。相反,如是選擇「橫琴點」,就將使大橋的溝通珠江口西岸以至大西南的作用大為失色,只是服務於屬於珠海市的橫琴和西區,經濟效益大打折扣。因此可以說,「明珠點」是大局利益所需,而「橫琴點」則只是珠海一家的小局利益所為。如果選擇「橫琴點」,就將會使港珠澳大橋計劃失去其戰略意義,而貶格為只是為珠海市利益服務 。這樣的走向,並因此而降低了大橋的定位,興建不如不建。以免動用巨額人力物力興建起來的大橋,只不過是製造一條新的「掘頭路」。

當然,珠海方面提出的拱北一帶交通擠迫的問題,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人的頭腦是活的,可以靈活變通處理。如果因受地質條件所限,難以修建過境隧道,也可改為修建架空道路穿過拱北地區,甚或是在拱北關前採用懸索橋方式擴大跨梁距離。而珠海引橋與市區道路的交接點,則選在灣仔與南屏之間,這就將可避免拱北地區交通「百上加斤」。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與珠海西區交通幹道,以至粵西沿海高速公路、澳門珠海高速公路、廣州珠海高速公路西線接駁,更有利於珠海西區的發展及使珠海市的「交通樞紐」作用最大化。

據昨日香港《大公報》報導,日前,珠海方面的態度是,珠海將「有條件」同意大橋在拱北落腳。這是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表現,應予肯定。並希望珠海方面能進一步正視港珠澳大橋的戰略地位作用,擺正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位置,盡快對大橋西端落腳點作出符合各方利益的決定,使大橋計劃能盡快拍板,並讓大橋能早日興建落成,為包括港澳在內的「小珠三角」的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