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代政委更有責任支持特府提高施政能力 人代政委更有責任支持特府提高施政能力

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各省市區政協委員,昨日在新竹苑舉行會議,聽取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十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精神的傳達。在會議中,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和澳門特首何厚鏵作了重要講話。白志健在講話中提出了如何貫徹「兩會」精神的幾點看法,其中第二點是「要加強對澳門重大問題的研究,自覺以維護澳門穩定繁榮為己任」。他指出,「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是中央治國理政的嶄新課題,也是特區政府的嶄新課題。因此,我們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切實加強對關係澳門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調研,為特區政府獻計獻策。比如如何支持特區政府提高管治水平,實現科學決策、民主管理;如何參與研究立足於澳門本身、放眼區域合作的長遠規劃;如何有效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如何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政治;如何最大限度地促進全體澳門居民的團結。各位生於斯、長於斯,對這些問題你們感受最直接,最有發言權。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全力支持以何厚鏵為首的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白志健的這段講話內容,透露了一個新訊息,推出了一種新思維:澳門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各級政協委員,不但應在其任職代表、委員的行政區域,分別參加當地〔全國或各省、市、區〕的國家事務或地方事務的管理,或是參政議政,而且也應參與澳門特區「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事業的活動。

實際上,在過去,中央是不提倡港、澳特區中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行使自己的當政和參政議政權利時,議論特區的事務的,以盡量避免外界產生「干預特區內部事務」的錯覺。為此,曾有特區全國人大代表表示感到「冇癮」,因為內地的全國人大代表,可行使參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工作的權力,又可議論自己選區的地方政府的工作,並可依《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的規定,可以參加自己選區的人大的代表小組的活動,並可列席自己選區的人大會議,甚至可應邀列席原選舉單位的人大常委會的會議。而特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則不具後半部分的權力,亦即不能在全國人大的活動中議論特區的事務,也不能列席特區立法機關的會議。同樣,特區中的各級政協委員也曾被告誡,不要以政協委員的身份議論特區的內部事務。

這種種指示精神,與回歸後一段時間國務院港澳辦及港澳中聯辦以「不干預港澳內部事務」為由,疏離了與當地群眾的關係的情況,有某些相似之處。這也正是香港特區曾爆發「七一大遊行」的致因之一。「七一大遊行」後,港澳辦和港澳中聯辦都糾正了這種「過猶不及」的做法,密切聯繫特區群眾,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特區各類社團及各界群眾加強互動交流,並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協助特區政府提高施政水平,及鼓勵群眾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既然如此,特區中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及各省、區、市政協的委員,也應被鼓勵積極參與特區事務的工作

當然,積極參與特區事務的工作,是必須謹守「不干預特區內部事務」的分際的。──在出席全國人大會議及全國政協會議,各省、區、市政協的會議時,應是緊緊圍繞大會的主題及議程,進行討論及審議,不宜將特區的事務搬到大會中去議論。但這些代表和委員,卻又是「港人」、「澳人」中的一員,他們也是「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重要構成部份,他們也享有當家作主的權力,而且在協助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方面,承擔著比一般群眾更重的責任。因此,他們必須自覺地以維護特區的穩定繁榮為己任,積極參與特區政治事務,做好「愛國愛港/愛澳」的表率。

何況,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施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將保持香港、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列為中共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嶄新課題,並號召全黨要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支持特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提高管治水平,在愛國愛港、愛國愛澳的旗幟下,廣泛團結香港、澳門各界人士,不斷開創「一國兩制」事業的新局面。既然如此,作為愛國愛澳中堅力量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更應熱烈響應這一號召,群策群力,全力支持以何厚鏵為首的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保持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

這個「作出貢獻」,不單止是在自己的領域、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貢獻,也不單止是積極參與社會政務和政治事務,促進愛國愛澳大團結的貢獻,還應要將這些活動深化、細化、專門化。因此,白志健主任提出了「加強對關係澳門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的調研,為特區政府獻計獻策」的要求。而白志健透過五個「如何」所提出的五個方向的調查研究課題,是根據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四點意見」,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而擬出的進行調查研究的課題。只有做好這五個課程的調查研究,才能做到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多,決策準,真正做到支持和協助特區政府提高施政能力,建設優質社會,保持澳門特區的繁榮穩定、長治久安,促進「一國兩制」事業繼續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