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應為促進閩台及兩岸關係起更大作用 澳門應為促進閩台及兩岸關係起更大作用

福建省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陳玲昨日在向「澳門媒體涉台記者福建參訪團」介紹閩台交流合作情況時,從福建省與台灣地區之間存在著血緣、地緣、神緣、文緣、史緣來形容其密切狀況。這是福建省開展對台工作的獨特優勢,實際上,正是憑藉著這個獨特優勢,福建省一直積極推動閩台兩地的經貿合作和人員的交流和往來,使兩岸的同胞能夠不斷了解,加快融合,無論是經貿合作,還是科學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抑或是人員的直接往來,都在不斷地深化和拓展,保持著良好的勢頭。今年以來,福建省又提出了新的目標,作出了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並在今年「兩會」期間,由福建省代表團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要求將海峽兩岸經濟區納入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計劃。

在這個良好勢頭之下,一直被視為海峽兩岸溝通橋樑的澳門,能發揮甚麼樣的作用﹖這是參加「台灣團」活動的一些同行業者,以其思考的問題。尤其 是在澳門的四十萬居民中,有十多萬人是來自福建省,這在閩台交流領域中,又是另一筆豐富的資源,另一個獨特優勢,如果不加以好好利用,那就殊為可惜。

其實,澳門與福建雖然並不接壤,但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血緣、神緣、文緣、史緣關係。早在宋、元、明代,就有福建人陸續來到澳門,並在半島上定居,形成福建移民的小村落。「望廈」這個地名,據說就是檢自廈門的移民聚居之地。福建移民在澳門定居後,把福建民間的海上保護神──媽祖也帶到澳門。媽祖閣是澳門最壯觀的廟宇,而且其成廟比葡人租佔澳門早了半個多世紀。澳門的英文「MACAO」,葡文「MACAU」據說就是「媽閣」一詞的閩南語音譯。

上世紀七十年代月初到九十年代初,再次折起了福建人移居澳門的熱潮。最初,是近萬名福建籍緬甸華僑因緬甸當局排華而移居澳門。後來,是福建各地有數萬人辦理移民手續到澳門定居,另有二、三萬人通過半合法或不合法的渠道進入澳門,經過「無証勞工登記」或「三.二九登記」及後續的措施,而成為合法居民。目前,澳門人口中的福建籍居民約十萬人左右,佔澳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這批「新移民」,白手興家、艱苦創業,已經湧現出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家,在澳門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顏延齡、陳明金等人被邀請出任全國政協委員。而澳門區福建省政協委員的人數,也是除廣東省政協之外,內地各省級政協組織中,澳門區委員最多的。

由於血緣、神緣、文緣的優勢,福建籍的澳門居民在推動閩台關係以至兩岸關係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其中,中華媽祖文化村的投資興建,是其中的傑作。而澳門閩台總商會等團體的深耕細耘,也促進了閩、澳、台經貿交流合作的良性發展。

然而,以國家統一大業的遠景目標和兩岸經貿合作交流的近期任務相比,澳門在促進閩台關係以至兩岸關係領域上,還有許多潛力尚未使用,十萬福建籍澳門居民的積極性,仍未有充分調動起來。另一方面,福建省政府有關部門對澳門的橋樑作用,也未有足夠的認識。因此,無論是澳門特區政府,還是福建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抑或是居澳福建籍鄉親,都應進一步提高認識,並採取得力的措施,使到澳門能真正成為溝通閩台之間及兩岸之間的橋樑。

推動閩、澳、台經貿合作,要這三個地區置放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之下。其一、中國大陸、中國澳門、中國台灣都是「WTO」的成員體;其二、中國與東盟「十加一」合作;其三、「九加二」泛珠三角洲經貿合作;其四、兩岸經濟區規劃;其五、內地與澳門的「CEPA」安排,都有利於閩、澳、台經貿合作,是不宜輕易放棄機會的。尤其是特首何厚鏵連續多年在「施政報告」中都強調澳門的經貿平台作用,而這個「平台」,就更應在發揮其本身的三層次關係的同時,促進閩台以至兩岸之間的經貿合作交流。這樣,才無愧於澳門回歸向澳門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示範樣板。

〔福州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