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九項主要任務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九項主要任務

福建省著眼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產業競爭的大格局,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並非是心血來潮,也非是閉門造車,而是有時空環境作依托,及有此實際需要及發展前景的。

實際上,二零零四年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六千億元,增幅超過百分之十二,進入新一輪經濟發展的良性周期。福建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依托,是在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下,海峽西岸形成了一個東臨台灣,西鄰贛湘,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經濟聯繫緊密、中心城市支撐、要素流動聚集的經濟綜合體。在福州省會中心城市的帶動下,形成閩江口都市圈,構成閩東北一翼。在廈門經濟特區和泉州僑鄉工貿城市的帶動下,形成閩南金三角城市圈,構成閩西南一翼。經濟發展的這兩翼,已和長三角、珠三角經濟板塊實現「對接」。在此基礎上的產業鏈正在向省內腹地和周邊地區延伸。

和台灣越來越緊密的經濟互動,使得「海峽西岸經濟區」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截至二零零四年底,台資在福建的項目達到八千零八十二個,實際到資一百零三點四六億美元,目前福建和台灣的經貿依存度已超過百分之二十五,閩台之間已基本形成相互依存的產業鏈格局。專家認為:「福建台灣正在形成一個聯繫越來越緊密的海峽經濟區,並將發展成為與兩大三角洲並駕齊驅的經濟增長極。」隨著沿海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兩大三角洲正在福建形成「對接」之勢,各種市場要素在福建衝撞、融合、聚集,為沿海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帶來新的活力。以紡織服裝業為例,福建和周邊的紡織服裝業形成了互為依托之勢,迅速擴大了在國內外的市場份額。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區域,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兩大三角洲之間開始形成互為經濟腹地之勢,去年福建工業品的產銷率接近百分之九十八,除了出口增長外,福建對周邊地區的市場「交融」同樣功不可沒。

根據中共福建省委頒發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的規定,「海峽西岸經濟區」肩負著如下的任務:

一、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壯大戰略產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工業等產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大紡織服裝、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發展高新搜術產業,培育光電、軟件等產業;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發展藍色、綠色、高優農業三大產業帶;構建「五區兩帶」旅遊發展格局,建設閩南商貿濱海旅遊洁N閩北生態文化旅遊區、閩中商務休閑文化旅遊區、閩東山海畬鄉民俗旅遊區、閩西客家文化紅色旅遊區以及東部濱海藍色生態旅遊帶、西部綠色生態旅遊帶;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人力發展海洋經濟。

二、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推進海港與空港、電源與水源和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信息網、電網、供排水網燃氣管網的建設,建立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立現代化信息傳輸網,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三、構建統籌協調的城鎮支撐體系。發展壯大中心城市,加決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積極推進城市聯盟,重點構建經濟聯繫密切的閩江口、廈門灣與泉州灣城鎮密集區的城市聯盟,漳州到寧德的閩東南沿海城鎮密集帶和沿閩江流域的城市聯盟,閩粵贛和閩浙贛等若干個城市聯盟;激發縣域經濟內在活力。

四、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支撐體系。強化人才保障,著重建設高素質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強化科教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科技中介為紐帶,政府宏觀管理為保障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法規化、終身化;強化文化建設;強化衛生事業。

五、構建外向帶動的開放支撐體系。更好地發揮對台前沿的作用,擴大閩台製造業合作,提高閩台農業合作水平,推進閩台第三產業合作,優化台商投資環境,深化閩台文化科技交流,拓展閩台直接往來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推動人員直接往來;全面提升閩港澳合作水平,積極搭建閩港合作八大平台,推進閩澳四項合作;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鞏固傳統出口市場,深度開發發達國家市場,積極推進廈門象嶼、福州馬尾「區港聯動」,逐步向自由貿易區轉型,拓寬新的僑力資源,推動海外僑胞來閩投資興業。

六、構建互利共贏的協作支撐體系。擴大多領域、多層次的區域協作,開拓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內陸腹地;建設統一有序的市場網絡,加快建設以福廈泉為中心的要素市場體系,促進資本、土地、人才等各類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的合理佈局;建立區域協作長效機制,淡化行政區劃意識,推進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不斷密切區域間交往。

七、構建可持續的生態支撐體系。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協調,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流動;促進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科學組織生產佈局、工藝流程,推進資源節約與保護利用;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全面實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搶救性保護、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強制性保護、生態環境良好區和農村生態環境積極性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保障生態安全;促進人居環境自然和諧,創建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以及綠色社區和環境優美鄉鎮;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八、構建安全可靠的防災減災支撐體系。建立江海堤防工程體系、蓄水工程體系、洪水預警體系、水利工程除險保安體系、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體系、漁港〔避風港〕防災減災體系、沿海防護林和主要江河流域生態公益林保護體系、農林牧漁病虫害防治減災體系、防震減災體系、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森林火災防治體系,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九、構建和諧社會的管理協調服務支撐體系。推進管理體制創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安全穩定,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利益。《關於發展壯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試行〕》就發展壯大中心城市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增強中心城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輻射帶動作用等進行了闡述。《關於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若干意見〔試行〕》對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積極拓展加快產業集聚的有效途徑,加快形成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產業集群,全面落實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保障措施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廈門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