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U是進行台獨分裂活動的國際化工具

在「四大天王接棒戰」中一直處於下風,甚至一度暗中籌劃「脫黨參選總統」的呂秀蓮,終於找到了與謝長廷、蘇貞昌、游錫(方方土)等另外三名「天王」大別苗頭、凸顯了她能夠率領台灣地區「衝出國際」的「舞台」。──由她扯頭,於前日在台北市正式成立了「民主太平洋聯盟〔DPU〕」,並有二十六個國家參與成為成員體。此事顯示,呂秀蓮在「接棒戰」的龜兔賽跑態勢中,經過「一路走來,始終不放棄」的努力,終於暫時跑到了雖然起步早、本身條件也較好,因而跑得較快,但卻目前正在遭受因恐懼會提前成為「跛腳鴨」的陳水扁打壓的謝長廷、蘇貞昌等人的前面。

實際上,呂秀蓮的「女王夢」,始終沒有「熄燈」。一方面,她認為自己是「副總統」,而按國際慣例及台灣島內經驗,執政黨尋求連任,倘正職按規定不能再選,往往是副手承續出征。她已連續擔任兩任「副總統」,應是理所當然的民進黨下一任「總統」選舉的候選人。另一方面,在同輩民進黨人中,她投入反對專制獨裁鬥爭的資歷最老,並曾為「民主」坐過大牢,以民進黨慣用的「悲情牌」選戰策略,她也是最適當的人選。但這只是她自己的主觀認定,其實她在民進黨內並無人緣,而且在社會上也是屬於「非洲和尚──乞〔黑〕人憎〔僧〕」之類的角色,故黨內外對她代表民進黨出選下任「總統」的前景,並不看好。為此,她一度考慮脫黨參選,並曾試探過李登輝與之進行合作的意願。然而,還是屬於「大宅──門都沒有」。這使到呂秀蓮陷入無比的煩躁與無奈之中。因此,當媒體竟然「不懂溫柔」地追問她是否將會參選「總統」時,正在焦躁之中的呂秀蓮,就氣不打一處來,連說「不選了」。

然而,呂秀蓮雖然口說「不選了」,但她卻並不氣餒,仍在「鴨子划水」式地隱密籌劃。一方面,她的私人辦公室加緊運作,並透過與她友好的媒體人不斷為她放出利多消息。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她在過去十多年來一直關注台灣地區的「國際關係」,尤其是追求讓台灣成為「海洋國家」的個人政治資源優勢,加緊籌劃「民主太平洋聯盟」的成立,以求在台灣官員最為關切的「衝出國際」、謀求「國際地位」問題上,「一鳴驚人」。

正因為呂秀蓮在台灣島內的政治資源不多,並未對陳水扁形成「逼宮」威脅,而「衝出國際」卻偏又是陳水扁的「弱項」,故身處「備位」狀態、無事可做的呂秀蓮所進行籌備成立「民主太平洋聯盟」的操作,倒被陳水扁認為是可填補他的不足,反為有利於他在任期內的最後階段「充實形象」,建立「歷史定位」。因而並未對呂秀蓮的操作予以阻撓,倒是給予了相當程度的支持,任由呂秀蓮動員「總統府」、「行政院」、「外交部」、「經濟部」、「內政部」、「經建會」、「文建會」、「教育部」、台灣民主基金會等「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為其所用。而與此同時,恐懼自己會提前「跛腳」的陳水扁,卻是時刻盯住企圖心十分強烈的謝長廷、蘇貞昌等人,將其任何積極任事的作為都視為「逼宮」,因而在兩者之間大搞可互相制衡、牽扯的「恐怖平衡」。最新的例子,就是借桃園停水的技術行政瑕疵,大批謝長廷。威風是出盡了,「還是我當家」的訊號燈也點亮了,但卻被輿論批評為管得太細,「總統做小了」。謝長廷、蘇貞昌的受壓,更是有利於呂秀蓮這隻「龜」的超前爬頭。

也是湊巧,就在謝長廷、蘇貞昌等人受壓之際,卻正是最能體現呂秀蓮政治資源優勢、籌備了經年的「民主太平洋聯盟」預定成立的日子。因此,呂秀蓮要藉這項活動奪取「接棒戰」發球權的意圖,也就十分明顯。在此前景之下,她勞累到眼角膜也脫掉,必須手術治療,但蒙上紗布也要堅持出席相關活動,大有「鞠躬盡瘁,死而 後已」之勢,勢必要把由她一手催生的「民主太平洋聯盟」接生面世。

當然,呂秀蓮催生「民主太平洋聯盟」,是「一為自己,二為神功」,亦即並非是單為自己政治前景的個人利益著想,更是要配合陳水扁的內外政策,尤其是以「中華民國是台灣」為中心內容的對外政策。於是,這個「民主太平洋聯盟」的成立,就被賦予了如下的短、中、長期戰略意義:

在短期效應方面,「民主太平洋聯盟」成立的時間,是刻意地挑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六十周年紀念日」的二零零五年八月十四日〔去年八月十三至十五日在台北舉行的第二屆民主太平洋大會通過的「決議」的用詞〕,其要轉移公眾對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及侵華戰爭,淡化紀念抗戰勝利主題的用意,就十分明顯。實際上,這幾天,陳水扁忙於接見出席「民主太平洋聯盟」成立活動的各國來賓,也就「沒有時間」出席紀念抗戰勝利的活動,甚至是官方根本就不舉辦抗戰勝利的紀念活動。

在中期戰略方面,是要實現「海洋國家」的戰略目標。建立「海洋國家」一直是呂秀蓮東奔西忙的目標。她自當選「副總統」,而按「憲法」規定又沒有甚麼實權之下,她爭取到陳水扁支持,全身投入建立旨在與中國大陸的「中原意識」斬斷關係的「海洋國家」的實務。除了力主在「行政院改革案」中增設「海洋事務部」或「海洋事務委員會」之外,還一手催生「民主太平洋大會」,並在此基礎上成立「民主太平洋聯盟」,並約定參與者必須是環太平洋國家,國家領導人由人民直接選出,認同民主和平繁榮的理念這三大條件,從而將「海峽兩岸,一邊一國」及「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涵義加以最大化。

在長期戰略方面,則是在藉「民主太平洋聯盟」建立台灣地區是「海洋國家」的地位之後,進一步建立台灣當局的「區域國際組織龍頭」的地位。──既然中國大陸是「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性國際組織的龍頭,台灣當局為了要凸顯與中國大陸的「平行地位」,也要藉成立「民主太平洋聯盟」來凸顯其「區域國際組織龍頭」的地位。而且,按呂秀蓮所說,太平洋是地球最大的海洋,佔有地球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全球有三分之二的漁獲量是出自太平洋,而在太平洋沿岸共有超過三十個國家,人口達到二十億以上,全球一半的經濟實力也在這個地區,故她的言下之意,是「民主太平洋聯盟」所代表的區域面積及經濟政治實力,都要比「上海合作組織」大得多。

民進黨當局要做國際性區域組織「龍頭」的心態,從「民主太平洋聯盟」的英文縮寫「DPU」中,也可見一斑。因為民進黨的英文縮寫,就是「DPP」。而且更見苦心孤詣的是,「民主太平洋聯盟」所主張的宗旨──「民主、和平與繁榮」〔Democracy、Peace、Prosperty〕英文縮寫,就直接是「DPP」。

然而,由於「一個中國」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意識,沿太平洋國家大多數是承認「一個中國」的,故台灣當局在拼湊「民主太平洋聯盟」時,無法將之操弄成政府間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就只好搞成民間組織。但台灣當局仍要進行政治操作,邀請成員國中的台灣「邦交國」的國家元首出席,因而呂秀蓮也就得意洋洋地聲稱「民主太平洋聯盟」具有「準政府間功能」。陳水扁更是聲稱要邀請中國成為其「觀察員」,並聲稱倘中國大陸的領導人是由民主選舉產生,符合會章規定的話,更是將會邀請中國大陸成為由台灣當局當「龍頭」的「民主太平洋聯盟」的「成員國」。其「一邊一國」的氣焰,何其囂張?!

由此可見,「民主太平洋聯盟」是台灣當局製造分裂、進行「台獨」活動的一個國際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