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樹立科學人才觀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 必須樹立科學人才觀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

澳門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在《「一國兩制」體現最大的包容與和諧》專文中,有一小節專門談及培養和使用人才的問題:堅持人才與澳,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環境。建設澳門和諧社會,關鍵在於人才。隨著澳門各類事業的快速發展,培養和造就一批又一批的愛國愛澳治澳人才,是一項關係長遠而又十分緊迫的任務。澳門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包括政治人才、經濟人才、文化人才、社會管理人才以及各種專業人才。我們深信,在澳門特區政府鼓勵成才、社會支持成才、個人努力成才的社會氛圍下,進一步建立健全「不拘一格用人才」和「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克服各種不合時宜的觀念,澳門特區一定能夠廣泛吸引人才、科學使用人才,使各類人才都能大顯身手。

白志健專文中的這段話,談的是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的問題。所謂「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中,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較高的技能和能力,能夠以自己創造性勞動對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對人類進步作出某種較大貢獻的人。人才既包括知識超常的知識分子,又包括技能超常的能工巧匠、藝人和領袖,還包括意志超常的英雄。再簡單一點,人才就是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

事業興衰,人才為本。建立科學的人才觀,是全面準確地執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的需要,也是使愛澳愛國事業能夠薪火相傳、一代一代往下傳的需要,亦是長期保持澳門繁榮穩定的需要。特首何厚鏵在《二00六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指出,「今日的澳門,正處於數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大變局。」「特區面對的挑戰,已經不再屬於同一性質發展階段中的逆境或順境的課題,而是屬於一個結構性時代轉換的課題」。這就使人才資源開發的問題,更顯得其重要性及急迫性。實際上,人類發展的歷史証明,人才資源不僅在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會全面進步中更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以一個國家為例,如果沒有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學家,沒有一批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管理專家,沒有著名的詩人、作家和藝術家,沒有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師、醫生、高技能人才以及其他多個領域的專門人才,那麼,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生機和活力,就不可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澳門特區雖然只是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單位,不具有外交、國防方面的權力,但除軍事家、外交家之外,同樣也需要上述各種人才,也需要造就各方面人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尤其是澳門特區正面臨「大變局」之際,澳門人才資源相對匿缺的現實情況,在落實特首何厚鏵「以戰略上的循序漸進,結合戰術上的務實機動,以合理的代價,突破澳門發展的樽頸地帶,將變局變為我們的順水之舟,駛往未來的福地」的戰略設想,就將會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

因此,白志健「堅持人才興澳,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論述,對澳門特區的人才建設工作,具有合時的、切中時弊的極高參考價值。也就是說,加強人才資源建設是實施人才興澳、強澳戰略的核心內容,是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舉措。堅持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就應在人才資源開發過程中,通過教育培訓、實踐鍛煉,創造良好的機制、環境,大力提高人才的素質和能力,尤其是人才的創新能力。同時,要努力形成科學的人才工作機制。要遵循各類人才成長的不同規律,建立健全有利於各類人才健康成長的培養機制,使優秀人才大量湧現,茁壯成長;要建立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人才選拔機制,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開闢「快車道」。

澳門之所以出現人力資源相對匿缺的情況,原因較為複雜。既有過去澳門發展緩慢,難以向各類人才提供可發揮才幹的位置,使其大嘆「英雄無用武之地」,因而外流他往;也有本地區某些既得利益者存在嚴重的「武大郎開店」情緒,極力打擊、壓制新生人才,使其難以出頭的原因。現在,隨著澳門正在或即將發生經濟、社會建設的大轉型、大發展,而特區政府各個施政領域也面臨著必須進一步提高品質的重大需求,這都解決了各類人才的「出路」問題,故前一個原因正在逐步消除。而後一個原因,卻仍是阻擋澳門人力資源建設的絆腳石、攔路虎,必須宏揚「愚公移山」和「武松打虎」的精神,將之徹底清除,為「廣泛吸引人才、科學使用人才,使各類人才都能大顯身手」,掃平道路。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在人才觀問題上的傲慢與偏見,及必須正確對待某些可堪造就成人才的「人材」〔如果說,「人材」是毛坯的話,「人才」則是成品〕的某些小缺點、小錯誤,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對年青人的優缺點要辯証地看、全面地看。「人不可求其備,自當捨其短而用其長」。既要德才兼備,又不能求全責備。要看主流,不要緊盯支流。既要堅持標準,又要不拘一格。要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要講台階,而不樞台階;要論資歷,而不唯資歷。積極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努力形成「百舸爭流」、人才輩出的這樣一種生動活潑的局面。

最近,內地有兩部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和《亮劍》,在樹立科學人才觀方面,有較為透澈的演繹。已引進台灣播出,連宋楚瑜及民進黨的一些高幹也每晚追看的《漢武大帝》,演活了劉徹開言路、納賢士、削諸侯、強軍隊、攘匈奴、拓疆士、造就一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劉徹知人善任、唯才是舉,即位後首先做的就是不拘一格廣招人才,不受祖制制約,並於長安首設大學。於是他的麾下集聚了濟濟英才,兩位彰炳史冊的將軍,一是衛青,一是霍去病。難怪《漢書》中稱:「漢之得人,于茲為盛」。

《亮劍》的主人公──李雲龍,是一個從「土包子」在戰爭中成為軍長的軍事人才。他來自農村,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是個土包子,性情暴躁,還有那麼一點自私和狡詐。但他大智大勇,為人正直剛烈,在民族大義面前有氣節,懂得根據戰場形勢變化使用奇特的戰略戰術,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關東軍,甚至打敗了號稱一流的特種製作戰部隊。如果李雲龍的上級首長因為他經常不拘小節,歪戴軍帽,喜歡喝酒,甚至講粗口,而不使用他、善用他的話,人民軍隊就少了一位戰功赫赫的「瘋子將軍」王近山中將〔按:李雲龍的原型是王近山〕,及其他大多都有這樣那樣缺點的「開國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