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趁汪老追悼會重述及肯定八十六字建言

大陸海協會長汪道涵逝世後,有關部門分別在北京、上海擺設了汪老的靈堂,昨早國台辦、海協的負責人在北京的靈堂吊悼汪老。以常理估計,北京的靈堂「官式」的成分較高,而上海的靈堂則偏向「家祭」,但也不排除有較為高級的官員甚至是兼任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胡錦濤親往上海的靈堂致祭,並向汪老遺體告別,作為大陸對台工作一個階代結束的標誌。至於台灣來賓的吊唁活動,相信是會以上海的家祭為主,以凸顯現今兩岸尚無「官方接觸聯繫」,故而吊祭汪老的活動是「民間性質」。但由於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今年曾到訪大陸進行兩岸黨際交流,並分別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晤,故也不排除國民黨和親民黨指派的代表也將會到設於北京的靈堂致祭,以強調兩岸黨際交流的重要地位。畢竟,汪道涵在離休前,曾是黨務活動家並擔任中共黨內重要職務。

據說,汪老的喪禮將於本月三十日舉行。近年中共實行喪事改革,黨政軍人員逝世 ,一般不舉辦追悼會,也不發表悼詞,只是在遺體告別儀式上派發死者「生平」。但汪道涵的身份特殊,在台灣民眾中不論藍綠,都享有較高的威望,為了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其實是可以而且也應該藉著汪老喪禮的機會,由相關官員發表重要講話,回憶汪老為兩岸關係發展尤其是推動和主持「汪辜會談」作出的重大貢獻,呼籲台灣當局回到「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的正確立場上來,在「九二共識」前提下恢復兩岸談判。實際上,據報導說,汪老在臨彌留前,就曾向專程赴滬探望的國台辦及海協官員表達了早日在「九二共識」前提下恢復兩岸談判的願望。悼詞宜緊緊抓住這一事實,重申這一既定政策。盡管這項政策已是年年講、月月講,但在連民進黨高層也表達敬意的汪老的追悼會上,借汪老的「臨終遺願」來重申一次,帶有「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感情色彩,或許效果將會較佳。

倘若舉行追悼會並致悼詞,當然是免不了要追憶汪老在兩岸關係事務上的一些主張、論述。除了上述的在「九二共識」前提下盡早恢復兩岸談判這一「例行話題」外,其實汪老對「一個中國」內涵的「八十六字真言」具有創新性,也得到過半台灣民眾認同,並與台灣當局的「國統會一中內涵」較為接近、吻合度較高,可說是兩岸之間對關於「一個中國」定義的不同解讀中,較具有交集性的一個。因此,趁此機會重中「八十六字建言」,就是向台灣同胞宣導「一個中國」原則的一個好機會。

實際上,過去長期以來,台灣地區即使是反對「台獨」的民眾,對大陸方面提出的關於「一個中國」的「舊三句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感情上難以接受。他們堅持的「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未來的兩岸統一亦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即使是後來面對國際現實,不再堅持在「中華民國」的基礎上實現統一,仍認為以「舊三段論」為基調的「一國兩制」,是「吞併中華民國」。為此,他們認為兩岸統一的最佳模式,是「一中屋頂」論,亦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兩間「對等的房子」之上 ,建構一個新的「中國屋頂」。持該論述者以宋楚瑜為總代表。而據筆者所知,民進黨內一些「舊美麗島系」人士也持這一主張。也有人由「一中屋頂」延伸,提出了「聯邦」或「邦聯」。

與之對比,汪道涵提出的「八十六字建言」:「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既堅持「一中」原則,但又避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政府」及「中央政府在北京」,雖然並未迎合「一中屋頂論」,但已與「國統會」作出的「一中定義」決議較為接近,可以說,汪道涵對「一個中國」的見解超越了一般官員及學者之上。他會見台灣新同盟會代表時,還進一步提出,一個中國並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所謂「一個中國」應是「一個尚未統一的中國」,「共同邁向統一的中國」。他還說,「一個中國」用英文文法的時態來看,可分為三種:一是「現在式」,但目前很難;其次是「未來式」,但這「夜長夢多,可望不可及」;因此何不用「現在進行式」,只要兩岸有意願就好辦。

遺憾的是,汪老當時提出的這些新論述,並未為北京高層所接納。到後來台灣地區綠色政權上台,才根據汪老「八十六字建言」的精神,提出了「一中」定義的「新三段論」:「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卻因民進黨政權的「台獨」本質而得不到正面回應。如果汪老一九九八年提出的「八十六字建言」當即獲接納並將之作為官方定義,可能在當時就將會成為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定義的最大公約數,李登輝後來要搞「兩國論」,就更站不住腳。

現在,有機會在二零零八年代表大多數台灣民眾拿回台灣地區執政權的馬英九,是認同「新三段論」及汪道涵的「十八六字建言」的。倘在汪老追悼會上重述汪老「八十六字建言」,必會喚起當年參與制定兩岸關係政策及「國統會一中涵義」的馬英九的回憶,使其增強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定性和堅持度。當然,對廣大泛藍群眾也將能起到一種「化悲痛為力量」的作用。這個不可多得的機會,實在是不宜錯過,讓汪老在「上路」之時,最後一次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家統一大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