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寄望甚高的辯論會未能為其扳回戰局

由台灣六大媒體主辦的二零零八「總統」大選公民提問電視辯論大會,於昨日下午登場。由於謝長廷長期以來予人的印象,是辯思敏捷,口才便得,申辯能力強於陳水扁,因而被人稱為「沙米西刀」,而馬英九予人的印象則是老實厚道得近乎呆板,而且也不善於辯論;也由於在這次辯論之前,親綠營的「台灣智庫」所公佈的「山水民調公司」所進行的民意調查的數據,是有百分之四十三點三的受訪民眾預期謝長廷在辯論中表現將會比較好,只有百分之十六點七的受訪民眾認為馬英九會好一點;更由於在辯論前夕,謝長廷刻意營造一種馬英九逃避辯論的輿論;故也就使人們產生一種謝長廷在辯論會表現最佳,是「理所當然」;而馬英九倘若表現欠佳,也將會是理所當然的思維定勢。

但正因為人們普遍存在著這種先入為主的「期望值」,故當昨午的辯論會按照預定的程序進展過程中,許多人都為謝長廷的大失水準、馬英九的有超水平表現,而大出意料之外,給予了馬英九較高的分數。實際上,在辯論會進行過程中,幾家電視台以跑馬燈形成在屏幕的下半部列出民眾的投票數據,有二萬多人認為馬英九的表現較佳,而認為謝長廷表現較佳的只有三千餘人。或是有百分之四十三的受訪民眾認為馬英九表現較好,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的受訪民眾認為謝長廷表現最佳。為此,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受訪民眾,表示支持「馬蕭配」;只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受訪民眾,表態支持「長昌配」。

馬、謝二人之所以在辯論會上的表現,與人們事前的「預期值」相比,會有如此顯著的反差,這除了是辯論會的「公民提問」形式及讓與辯者事前得悉提問內容的做法,使到整場辯論的氣氛顯得稍嫌沉悶,謝長廷未能盡情發揮其善辯特長及長於進攻的強項,卻符合馬英九擅於單向表達自己觀點的特點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民進黨執政八年來政績不彰,官員貪污情況嚴重,謝長廷本人也身涉多項弊案,使到謝長在辯論過程中難以施展自己的長處,不能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的競選主軸評功擺好。相反,由於馬英九的包袱較小,故能輕鬆上陣,「少輸為贏」,因而表現得較為自然,只是使用守勢,無須向謝長廷發動攻擊,也已贏了這場辯論。

其實,在昨日的辯論中,謝長廷是有向馬英九發動攻勢的。但由於其攻訐的都是老掉了牙的「綠卡」等問題,提不出新的証據,因而顯得謝長廷的指控,已是「強弩之末」,力度大減。相反,更由於謝長廷未能趁辯論會的難得機會,「抖」出馬英九在「綠卡」等問題上的更尖端材料,而使馬英九只須重覆過往的證清內容,就已使民眾的同情面,明確地傾向於馬英九。

另外,昨日辯論會的議題較為分散,涉及到財經產業,農業保護,環保政策,婦女生育政策等多方面,事務性多於宏觀政策性,使到擅於務虛政治議題的謝長廷難以發揮,但卻正好是迎合了事無區細都親自大小一把抓的馬英九。而且,馬英九的事前準備工作較為認真、細緻,而謝長廷雖然也做了準備工作,但似乎是準備好的答案未能派上用場,需要回答的內容事前又未準備好。

當然,馬英九也並非是完全無懈可擊。他前後兩次詰問謝長廷有關對高雄市政府官員被起訴的責任,使到謝長廷在再次被問及時,有了充分思想準備,反詰馬英九本人因特支費案而被起訴,則顯然是「授人以柄」,及照表操作,來不及臨機應變。而且,在進行到敏感議題時,只是被動地採取守勢,未能轉守為攻,也反而浪費難得的進攻機會。

謝長廷陣營一直把辯論會當作是拉近自己與馬英九的民調距離的有力工具。實際上,一方面他自忖口才便給,將會在號論中大為得分;另一方面也有四年前陳水扁在辯論會上連連向連戰發動攻勢,使到忠厚木訥的連戰無力招架,果然使自己的民意支持度大為提升,直逼連宋配的成功例子在前;因而謝長廷對這次辯論會寄望甚高,甚至在事前大做「馬英九不敢參加辯論」的輿論,以圖佔據制高點和掌握主導權,以拉近相距較大的與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然後再象四年前的陳水扁那樣,伺機反撲,反將馬英九扳倒。但事與願違,這次辯論會不但未能為謝長廷加分,相反還使其失分,單就此而言,可見今次「總統」大選藍綠雙方的態勢,已是較為明朗。如果能夠保持正常選舉,不會出現極端「奧步」狀況的話,馬英九勝選的機率甚高。這也就難怪,有深綠名咀晦氣地表示,辯論會不會對選情造成影響,馬英九顯然躺著選也可贏。而「總統府」的內部民調,更認為馬英九將會贏謝長廷五十多萬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