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澳門也有「民建聯」 有感於澳門也有「民建聯」

澳門也成立了「民建聯」?這是一些讀者閱讀了有關「民眾建澳聯盟」的消息後,所產生的疑問。其實,此「民建聯」非彼「民建聯」。香港的「民建聯」,全稱為「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原稱「民主建港聯盟」,是一個政黨組織,其政綱為「建設特區,繁榮創富,安居樂業」;其主要任務是參加立法會選舉,發揮「選舉機器」的作用,符合政黨政治的原理。而澳門的「民建聯」,全稱為「民眾建澳聯盟」,是一個群眾團體,其宗旨是「用心為澳門、為民眾服務」,主要任務是為坊眾服務。但從種種跡象看,不排除在明年立法會選舉時,也將會變身為「選舉機器」。

「民建聯」的「根據地」,是在本澳北區。而北區人口密集,聚居了十多萬人,且大多是草根階層及新移民,而且又以閩籍居民為主,亟需有功能團體為他們提供服務。而且,北區向來是立法會選舉中的「大票倉」,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參選團體只要能掌握北區的基本票源,其排名前兩位的候選人,也就必能跨進立法會的大門。

因此,在過去,曾有參選團體針對北區人口密集、草根階層及新移民多等特點,採取了某些不規則的競選手段。比如,回歸前的一次立法會選舉,志在必得、而且因該區閩籍居民佔較大比例,因而也被人們普遍看好的閩籍候選人顏延齡,就「莫明奇妙」地敗在「空降部隊」陳繼傑的手中。

而現在「民建聯」的成立,則顯然是參考了香港「民建聯」的經驗,一方面是以為民眾提供貼心服務,來吸引選票,而摒棄一切疑似不規則拉票行為;另一方面則是以此為平台,鍛鍊培養新人,以保證愛國愛澳、參政議政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由於「民建聯」的組織者,就是原來以閩籍居民為基本票源的福建社團負責人,因而也使人感覺到,他們的團結和依靠對象,已從原來的閩籍居民,擴延到其他祖籍的居民,亦即是北區全體居民。而且,除了提供街區服務之外,還設有民主政制發展委員會、文教學術委員會,含有論政議政性質,又已超越了一般的「街坊組織」的性質範疇。這兩大「突破」,或許將能較好地呼應和配合特區政府推出三個選舉法案「提高選舉品質」的主旨,使選舉活動能在健康、規範的氛圍中進行。

由於「民建聯」規模較大,實力較強,也由於民建聯綜合活動服務中心所設的「七部三委」組織合理、嚴謹,並較為貼近該區居民的心理、脈博,很可能會在短期內,成為北區的主流社團,對該區的街坊團體形成「擠壓效應」。即使如此,只要沒有使用不規則手段,也就是良性競爭。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總不能像魯迅筆下《阿Q正傳》中的「假洋鬼子」那樣,自己不革命,也不准別人革命。

實際上,回歸後各類社團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雖然它們的負責人和成員都是自詡為愛國愛澳,但又有別於傳統愛國社團。因此,這些社團的發展壯大,既豐富了澳人愛國愛澳的社團形態,也使立法會議員的來源出現了更多元化的組織構成,有利於澳門社會政治的民主發展,更是實踐了鄧小平有關「愛國者標準」的論述,和落實貫徹胡錦濤關於「努力建設包容共濟的和諧社會」的指示。

「民建聯」的成立,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升華,有利於創新社團文化,亦有利於刺激、促進傳統愛國社團改革、更新,而形成一種良性競爭、你追我趕、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共同為民眾謀福祉,對社會促進步,走出一條「澳人治澳」的新路。日後,如果澳門特區建立政黨政治的時機成熟,此類新興社團或許還將會是政黨的組織基礎,有利於促進民主政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