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海基會秘書長不再兼陸委會副主委?

本欄昨日分析認為,「總統府」指定曾先後與馬英九、蕭萬長在「陸委會」共事,合作愉快,因而可能會較能貫徹馬英九、蕭萬長意志的高孔廉出任海基會秘書長,而不是安排原本呼聲甚高、江丙坤所屬意,曾積極參與多次「國共論壇」籌備工作,並跟隨連戰、江丙坤訪問大陸,作為「胡連會」中連戰的幕僚,因而可能在大陸事務的見解上較為接近連戰的想法,並成為江丙坤得力助手的張榮恭出任海基會秘書長,在某種角度上,與安排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但與此同時,江丙坤卻又決定,高孔廉不再延續海基會秘書長兼「陸委會」副主委的模式,兼任「陸委會」副主委,將專心海基會的工作,似是江丙坤對於來自「總統府」的上述安排的「軟性反制」。

海基會秘書長不兼「陸委會」副主委,似是出於以下兩種考量:一、從正面看,是要凸顯和強化海基會的「獨立地位」,並與「陸委會」作出一定的區隔。實際上,如果海基會秘書長兼任「陸委會」副主委,就不但是會因賴幸媛的資歷和對國民黨貢獻度都遠遜於江丙坤,而形成「資淺者」監控「資深者」的行政倫理顛倒現象,而且也在業務運作上將會演變成實質上的「陸委會」控制海基會的情況。因此,江丙坤拒絕由「陸委會」指派其副主委兼任海基會秘書長,或是不希望海基會秘書長兼任「陸委會」副主委,亦即斬斷「陸委會」伸到海基會的「黑手」,是要凸顯和強化海基會的「主體性」的「維權」行為。

二、從負面看,正因為海基會要凸顯、強化其「主體性」,並與「陸委會」作出適當的切割,日後在恢復海峽兩會談判之後,江丙坤很可能會將「胡連會五項共識」和「國共論壇」成果置於賴幸媛「戒急用忍」及「抵制大陸黑心貨」的慣性思維,以至是她背後的馬英九「踏煞車、防過快」的求平衡策略之上。這就勢必將會發生「海陸大戰」。而由於國民黨高層和「立委」大多或是已在大陸有投資項目,或是與島內電子、航運、旅遊觀光等對大陸依賴甚深的產業有著千絲萬縷關係,或是出於不滿和要反制馬英九之目的,必會在「海陸大戰」中一面倒地支持海基會,從而造成一種大的政治及輿論壓力,達到既能逼走賴幸媛,又能「教訓」馬英九之一箭雙雕目的。

實際上,在李登輝時代,由於辜振甫和海基會歷任秘書長的時代抱負感都極強,希望能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中揚名立萬,因此在兩岸談判中,都要凸顯和強化海基會的「主體性」,並採取積極進取態度,從而與保守的「陸委會」的壓制動作頻頻發生衝突,甚至爆發了「海陸大戰」,其中一任秘書長陳榮傑甚至聲稱自己是「躺在擔架上作戰」。而當時的海基會體制,就是其秘書長強調「獨立性」,盡管有的是從「陸委會」副主委任上調來如焦仁和等,但到了海基會後就與「陸委會」作出切割。在「屁股指揮腦袋」下,就必然會與保守頑固、要對兩岸關係發展過快起「煞掣」作用的「陸委會」發生衝突。而現在江丙坤所採的海基會秘書長的模式,再加上賴幸媛的意識形態比當年「陸委會」主委、現在的台聯黨主席黃昆輝還要保守,即使高孔廉較為中道,但在江丙坤強勢主導之下,要不重演「海陸大戰」,恐怕難度甚高。

江丙坤拒絕採海基會秘書長兼「陸委會」副主委模式,還有另外一層考量,就是這個模式是民進黨的「專利」。實際上,正如前述,在二零零零年陳水扁上台之前,亦即國民黨執政前期,海基會是相對「獨立」的。但到了二零零二年八月間,陳水扁提出以「複委托」方式與對岸進行談判之後,為了增強「陸委會」對海基會的主導性,及刻意地要與大陸方面國台辦與海協會「兩塊招牌,一套一馬」的做法相比照,以求「對等地位」,也是出於「有利於複委托機制運作」的考量,而作出了由「陸委會」一名副主委兼任海基會秘書長的安排,從劉德勛到游盈隆,均是如此。並參照大陸國台辦綜合局長兼海協會副秘書長的做法,由「陸委會」企劃處長兼任海基會副秘書長,從詹志宏到張樹棣,也是如此。

現在,江丙坤拒絕採用海基會秘書長兼「陸委會」副主委的模式,其實也是要否定民進黨政權的這套做法。實際上,前日江丙坤在談到他的這一設想時,所表述的就是「高孔廉不會延續游盈隆模式」。由此觀之,他要否定民進黨模式的心態,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