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海底自動行人通道符合兩地共同利益 濠江海底自動行人通道符合兩地共同利益

前日召開的「珠澳合作專責小組」第一次會議,其內容除了是雙方在會後共同發表的「新聞稿」宣稱將設立三個工作小組進行相關的工作的「官樣文章」之外,其實是頗為多姿多彩。實際上,昨日的《南方都市報》、《珠海特區報》等內地媒體就透露了許多的會議內容,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有如下幾項:一、珠澳合作首次提出建立醫療經費的跨境結算制度,澳門居民到珠海就診所發生的費用由協議單位間直接結算。並適當放寬對方醫務人員跨境就業限制,建立雙向就診機制。二、為緩解拱北口岸通關壓力,澳門提出在珠海灣仔至澳門間穿濠江設置自動人行地下通道。根據澳門提供的多種接駁方案,珠海已進行了初步研究,下一步由兩地工作組共同研究細化。另外,在此之前,有消息說,由於珠海、中山、澳門的公交CI卡設施是按照相同標準建造,加上一體化、「同城化」已是大勢所趨,最近三地正在協商公交CI卡互通,相信年底就可實現。

關於澳珠醫療經費跨境結算制度,相信對於澳門居民尤為方便。實際上,由於澳門的公立醫院、診所制度繁瑣,居民看病頗為麻煩,需要預先排期,因而不少澳門居民多會到鄰近珠海的醫院看病。尤其是一些在珠海老人院休養的老人家,及在珠海置業安家的澳門居民,在患病時多是在珠海診治。如能實現跨境結算,相信就方便了這部份居民。

不過,可能又將帶出一些新問題。那就是,兩地的醫療健保制度不同,而且內地某些民營醫院或診所也有虛開、濫開貴藥的陋習。如何能使到與澳門的健保制度「對接」,既方便澳門居民看病治療,又不致造成浪費納稅人金錢?這必需認真研究。

澳門內港與灣仔之間的海底自動人行通道,是集合了澳門官民及各界人士的智慧的產物。其中又以在內港投資興建「十六莆」的「澳博」,最為積極。實際上,如能實施該工程,並協調安排內地「個人遊」遊客以此處作為通關口岸,不但可減輕拱北口岸的負擔,也可促進澳門內港及新馬路一帶的商業振興,使其重振當年輝煌。而且,也有利於澳門居民到灣仔一帶消費,包括中區一帶的家庭主婦到灣仔買菜。相信,該設施落成使用後,將會成為我國第三大陸地進出境口岸,僅次於深圳羅湖、珠海拱北。

但不知何故,珠海方面有些人對此海底自動行人通道方案並不感興趣,而大潑冷水。《南方都市報》就聲稱,「不少市民認為,海底自動行人通道耗資巨大,牽涉到兩地的財政支出和再融資,且立項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海底自動人行通道並非一個切合實際的方案」。而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雷強則進一步認為,解決澳門和拱北人流物流壓力大的問題還不如採用現有資源現用的原則,可在拱北人工島上建設隧道。

誠然,海底自動人行通道,確實是耗資巨大。但再「巨大」相信也不會超過數十億元,這與珠海市政府決定在兩年內動用三千億元大搞其建工程相比,小兒科而已。何況,並非是要珠海單獨出資。更何況,「澳博」曾經表示,該公司可參與該方案工程的投資。因此,珠海的負擔並不大,或與拱北口岸聯檢大樓擴建工程相差無幾,甚至有可能是由澳門以政府與民間合作方式全部「包」下來。因此,珠海一些人以「耗資巨大」的理由來否定這個方案,難有說服力。

相反,雷強教授所建議的在拱北人工島上開設隧道的方案,相信耗資更大。而且,由於該人工島距離拱北陸地和澳門分別都有好幾公里,根本就不適合作行人通道。實際上,港珠澳大橋是以高速公路橋方式興建,按慣例是不准行人通行的。故在作為港珠澳大橋引橋部份的拱北人工島加建行人通道的建議,才是真正的不切實際。

至於「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必須重新立項」之說,也不知從何說起。實際上,該海底自動行人隧道方案早已透過相關途徑提交給內地,相信內地方面也已備案,要立項並不需多少時間,又何來「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是排除了利益驅動的因素的話,無須以此來作推搪。幸而,《南方都市報》又報導,珠海對澳門提出的海底自動人行地下通道等方案,已進行了初步研究,「下一步經兩地工作組共同研究細化」。這似是折射出,珠海官方並不反對海底自動人行通道方案,而且還有興趣進行研究細化。因此,持反對意見的,只是內地個別人而已,並不代表官方的態度。對不同的意見,當然要認真傾聽,倘是合理的還應予以接受。但卻又不能搞民粹主義,只因個別人有意見就耽誤對珠澳兩地民眾都大為有利的項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