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抗爭策略及手段均將有新變化

蔡英文成功地發動和組織了「五一七嗆馬保台大遊行」,並理性地處理了警車撞傷參加遊行綠民,獲得不少掌聲後,宣佈將會發動「罷免馬英九」及「ECFA公投」。此顯示,蔡英文 正有意擴寬抗爭路線及抗爭手段多樣化,既走體制外的街頭抗爭路線,又走體制內的議會抗爭路線。而且,在效果上,是既求結果,更求過程。蔡英文 經過一年的主席職務歷練,開始「老練」了起來,不再是政黨政治「菜鳥」了。

其實,蔡英文政治鬥爭藝術的趨於「老練」,在支持陳菊訪問大陸時就已顯現了出來。眾所周知,陳菊在到看守所探訪陳水扁後,曾一度動搖了到大陸參訪的主見。但陳菊旋即又「否定之否定」地重啟登陸參訪之議,並立即啟程,個中原因很多,但也與蔡英文公開表示「尊重陳菊決定」,不無關係。本來,蔡英文曾經下達「禁足令」,禁止黨內公職及黨工參訪大陸,但為何又鼓勵在黨內具有中常委身份,位階僅次於主席,在公職上是作為在民進黨淪為在野黨後層級最高公職的高雄市長的陳菊,突破她自己下達的「禁令」,訪問大陸呢?她是要藉陳菊的訪陸是要「行銷高雄世運」是「師出有名」,來襯托自己要與反對陳菊訪陸的陳水扁「對著幹」的姿態,巧妙地展示自己仍將會與陳水扁進行切割的立場。而且,她又藉著媒體詢問「是否擔心綠營支持者及本土社團無法接受陳菊訪陸」的問題,以較重的語氣表示「民進黨支持者必須成長」,一方面技巧地批評本土社團腦筋僵化,不懂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又為民進黨有可能藉著相挺陳菊訪陸之機,帶領民進黨轉型,及悄悄調整民進黨的對大陸政策,以避免因過於僵化的「仇陸」、「反中」路線,流失淺綠和中間選票,至少是要打好年底縣市長選舉這一仗,保住現有的六個席位。--縣市長選舉是地方選舉,不涉「國家主權」,但卻與經濟密切相關。在連黨籍雲林縣長蘇治芬都積極到大陸推銷水果之後,地方農業經濟如仍然拒絕與大陸交流合作,就走不出困境,更流失基層選民的支持。

就此,可能蔡英文也已悟出,要繼續維系民進黨的人氣,單靠搞大型街頭抗爭,並不足夠,更不可靠。因為這類活動成本很高,已財源枯竭的民進黨再難以為繼,但效果只能是達到一時之「爽」,隨著人群的散離也隨即散失。而且,長期的體制外抗爭,對於曾經執政過並在執政時期對藍軍的體制外抗爭諸多批評指責的民進黨來說,正當性也嫌不足。倘若失控,還將使「暴力小英」形像更深,不利民進黨的轉型。因此,大型街頭活動偶爾可以,讓鬱悶久了的支持者有個機會吐一口苦水,但經常性舉辦則不行,必須回到議會路線。

但是,民進黨在「立法院」內只有二十七個議席,連四分之一也不到,如要走正規的議會路線,也缺乏實力。倘長期進行類似「鎖門」、「霸佔主席台」之類的抗爭,仍是予人惡劣印象,也無助於民進黨的形象提升及爭取選民支持。由此,蔡英文 提出的罷免馬英九」及「ECFA公投」,或可被視為她試圖在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之間,走出一條「體制內抗爭」的新路線,既可長期持續地維系統人氣,又可達至宣示抗爭立場之目的。

實際上,「罷免」及「公投」活動,都是有法律規範的合法行動,也是法律賦予公民或相關權利人士的權利。其中,「憲法」規定,「立委」可發起「罷免總統」,「公投法」亦規定,選民可連署發動「公投」。也就是說,這是體制內抗爭的合法途徑。而且,在發起「公投」,徵求選民連署的過程中,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又可使相關議題持續升溫,「溫水煮青蛙」地發酵,從而延伸相關議題的宣傳效果。

當然,由於法定的「罷免總統」和「公投」的「門檻」都很高,蔡英文的如意算盤,未必能打得響。實際上,按「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總統、副總統之罷免案,須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三分之二之同意後提出,並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總額過半數之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罷免時,即為通過」。因此,「罷免總統」必須跨過三道「門檻」:第一道「門檻」是「提議」,必須有二十八名議員發起動議;第二道「門檻」是「立案」,在表決時必須有七十五名「立委」同意;第三道「門檻」是「公投」。而民進黨只有二十七名「立委」,單靠自己之力,單是「提議」這一關就闖不過。即使是能「挖」到幾名無黨籍「立委」加盟,闖過了「提議」這一關,在國民黨佔據三分之二以上議席的情況下,這個「罷免案」根本就不可能成立,更遑論提付全民公決。

同樣有關否決「ECFA」的「公投」,按照以往三次「公投」的經驗,民進黨要徵集到足夠的連署人數,并不困難;但要付諸公投,卻都是鎩羽而歸。尤其是已有越來越多台灣民眾接受了「ECFA」,而這次「公投」又不是與大選同時進行,必然是會被否決。

由此可以窺知,蔡英文是「只求過程,不求結果」,在相關議題發動的過程中,使其發酵,以維系和提升民進黨的人氣,這就是其目的。至於議題的標的,則不是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