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路環舊發電廠廢物利用改建博物館說開去 從路環舊發電廠廢物利用改建博物館說開去

民政總署計劃將路環舊發電廠改建為介紹環傳統行業發展史博物館,保留原建築物的金字頂特色,展示路環的古老造船業及捕魚業等傳統行業的演變,將路環具價值的歷史文化保留下來,以豐富路環地。此議甚佳,不但「廢物利用」,而且也可強化澳門的「博物館之城」的特色。

實際上,澳門是個「博物館之城」,雖然澳門只有三十平方公里,五十餘萬人口,卻擁有十幾個博物館,從綜合澳門大型博物館--澳門博物館(其實,稱為「澳門歷史博物館」更為貼切),到專業性的澳門藝術博物館、海事博物館,再到迷你型的專題博物館如葡萄酒博物館、大賽車博物館、消防博物館、土地暨自然博物館、住宅博物館、宗教藝術博物館、郵電博物館、植物博物館、歷史及藝術博物館等。因此可以說,澳門是一個博物館式的社會。盡多的博物館展示了澳門的發展史,社會生活和文化傳統中的某些縱面,而且與澳門現有的文化生活密切關聯。遺憾的是,澳門最大特色之一的博彩業,至今卻是未有一個博物館。

談到路環舊發電廠的改建案,使人想到了黑沙環發電廠的改建問題。盡管雖然兩者都是「發電廠」,但業權有所不同,其曾經所起作用也不一樣,但由於政府已批地給澳門電力公司在九澳擴建電廠,也由於「澳電」的電力來源越來越依賴廣東省供應,再加上電源穩定,使到黑沙灣發電廠的「輔助發電」作用,已然大為降低。實際上,那種「大食機」已經是完全停產,因而其中部份土地已由政府批給澳門日報作報社新大樓發展之用;至於設備尚新的機組,也處於長期停機狀態,極少啟用。在土地資源如此緊缺的情況之下,澳電應該主動地將黑沙灣電廠的土地交還給政府,另作發展之用。何況,隨著黑沙灣居住人口密度的不斷提高,該處已不適宜生產電力,亦即應該關閉搬走。其實,附近的居民早就對該電廠的噪音、廢氣污染,嘖有煩言,是到了要搬走的時候了。

由此,曾有人提出,在政府收回「澳電」的黑沙灣土地後,供作發展房地產之用。對此,本欄有不同看法,並曾分別於二零零五年二月十五日和二零零六年七月五日為文指出,黑沙灣電廠現佔土地,面積不小。其搬走後如能合理規劃,可使該幅土地發揮最大的經濟、社會及政治效益。在回歸後,澳門人當家作主,可以決定自己的發展路向,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就不應單是算經濟賬,還應算社會賬和政治賬。何況,由於開放博彩業,政府庫房收入己有了基本保障,政府已經並不差欠拍賣這幅土地所得的幾個億,故而在決定這幅土地的發展用途時,應是以算社會賬為優先。實際上,特首何厚鏵早就提出了「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最近又多次闡發了「建設和諧社會」的良好意愿。而既然是「以民為本」,就應以市民的切身利益為優先;也既然是「建構和諧社會」,就應在公共資源的使用上盡量做到公平公正,盡量避免失衡、偏差,更應避免因此而造成新的區位差異和貧富懸殊。

但是,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澳門一直存在著「重南輕北」的問題,重要的公共設施都集中在中區及新口岸一帶,北區的公共設施很少,即使近年重建了工人球場,及新建了一些小型的街區設施,但與中區相比,仍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尤其是在文化中心及幾家博物館都是設在中區及新口岸區之下,連青少年科技館也選址在新口岸區,這就使得「南北差距」更為擴大。這對北區居民是頗大的不公平。何況,北區的人口密度較高,北區居民人數的數量也佔了全澳總人口的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公共設施分佈的不均衡,形成了對「建構和諧社會」的一大障礙。

鑑此,我們認為,既然北區人口密度較大,如再將黑沙灣電廠現址規劃為商住用地,無疑是「百上加斤」;也既然是「建構和諧社會」的內涵之一是要消除貧富懸殊及發展不平衡,使到社會資源分配較為公平公正,而北區現有的社會公共設施較少;因此,黑沙環電廠現址的發展規劃,宜向公共設施的方向發展,最好是可供北區居民使用的綜合性的文康活動及休憩中心。另外,一些面向市民的政府部門,也宜在此「安營紮寨」,就近向市民提供服務。這個方向,是符合何厚鏵在競選第二任特首時提出的《同建優質社會,共創美好明天》的競選綱領,尤其是其中的「提升綜合生活質素」的理念的,也是與特首何厚鏵在二零零五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力促人文進步」的治澳理念相適應的。當然,更是與「建構和諧社會」的意涵是一致的。因此,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在進行黑沙灣電廠現址發展規劃設計時,應對此有所認識。

現在,政府已將黑沙灣發電廠內的一小幅土地,批給澳門日報興建新大廈,這與本欄當初的「不作房地產發展」的主張,不謀而合。但隨即又產生新的問題,就是當日政府批地給澳門日報的消息公佈後,新聞從業界以至部分社會人士的心理有所不平衡。實際上,在新聞行業內,比澳門日報所面臨困難更大更多的狀況,比比皆是。比如,星報曾多次因內港海潮大漲而被淹沒,無法作業,被迫暫停出版;又如,現代澳門日報採編部面積狹窄,連轉身也困難。由此,曾有人提議,在「一視同仁」之下,政府也宜向其他中葡文報社提供同等的優惠待遇,向有意願的中葡文日、周報聯合批地,供其興建新聞大樓。據說,在崔世安參選特首的競選活動期間,也有業內人士對崔世安提出了此一要求。

如按「比例原則」衡量,尤其是比照支持報業「加強競爭力,改善辦報條件」的標準,這一要求並不過分。期望候任特首崔世安在就職後,能認真考量這一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