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委婉地部份回應胡錦濤六點講話

在十月一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之後,緊接著就是十月十日的「中華民國國慶日」。過去,這個「紅十月」的兩個國慶日,是海峽兩岸相互較勁的日子,台灣當權者還透過「僑委會」以優惠條件動員海外華僑華人組團返台出席慶祝活動,以營造「四海歸心」的形象,陳水扁在臨下台那一年的「雙十節」,還搞了伊個不叫「閱兵」的閱兵,目的就是要向對岸「叫板、示威」。但在今年,馬英九卻以「八八水災」為由,不搞「國慶」活動,既未有搭牌樓營造喜慶氣氛,更沒有舉行盛大慶典,只是在「總統府」內舉行了一個範圍較小的紀念會。或許「八八水災」確是一個停辦「國慶」活動的極佳理由,但卻也給馬英九政府一個避開「較勁」的藉口,因為北京剛舉辦了六十周年大慶,舉行了威震全球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群眾聯歡晚會,台北無論如何搞都是難以比擬的。因此,也有人質疑,馬政府是避對岸鋒芒,藉「八八水災」而不搞慶典活動,實質上是在「示弱」。但即使是如此,也折射出馬英九因避免弄僵台海氣氛而無意與對岸「較勁」的態度。當然,馬英九為了避防民進黨見縫插針找「碴」,也宣佈成立「『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籌備委員會」,由蕭萬長擔任主任委員,結合政府與民間,規劃一整年的慶祝活動,算是預防性地堵住了民進黨的口。

這正是馬英九實事求是的作為。其一、「八八水災」」的確是不搞慶典的最佳理由。十年前,「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李登輝也同樣沒搞「雙十慶典」,不但沒有遭到責罵,相反還認為具有人性。畢竟那場地震了死了二千四百多人,近十萬戶無家可歸,慶不起來。「八八水災」的破壞範圍雖無「九•二一地震」那麼廣,死的人也沒那麼多,但畢竟是埋村沖戶,全島為此下了半旗。不搞慶典,除了是為救災不力表達歉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顯示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其二、北京六十周年國慶的盛大閱兵才剛過去不久,台北如果也要搞慶典,確實是會被「比下去」,這正是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其實,馬英九在「雙十講話」中,也是充滿實事求是的精神。雖然他承認一年多來兩岸合作範圍日益擴大,善意與互信逐步累積,未來包括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開展,但卻又指出「兩岸間的差距與疑慮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急不來。這應是他面對島內「急進派」和對岸的兩岸催迫,作出了委婉的「合理解釋」,也可被視為是對胡錦濤去年底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的六點重要講話的非正式回應。

胡錦濤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增進政治互信;推動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等六點重要建議。雖然馬英九迄今仍未有公開、正面地予以回應,但其實其前五點正在落實進行中。即使是難度較高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部分,馬英九也是以「九二共識」為切入點,在兩岸協商中以「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手法,亦即雖然沒有把「一中」原則掛在口上,但實質上卻是以「一中」原則指導協商。因而馬英九即使不作公開回應,也可理解,兩岸對此應是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

最難的就是第六點「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盡管從認知上而言,馬英九也確有此意願,但在行動上卻是「只講不做」的「好龍葉公」。為此,島內的「急統派」把他罵了個半死,甚至懷疑他是「獨台」。而北京方面似也是有點不耐煩,國台辦主任王毅月前在美國會見僑界時,也作了隔洋喊話。

馬英九「雙十講話」中關於「兩岸間的差距與疑慮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的內容,似是是對此的回應。而差距所在,一是「島內一部份同胞仍有疑慮,擔心『主權』與台灣利益受損」,這明顯指的是民進黨及「獨派」團體,當然也包括分中間選民;二是「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當局處理兩岸議題,受到「立法院」的監督。其實,不要說是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處處作梗,就是國民黨籍「立委」為選票考量,也常常在假戲真做地上演「監察」戲。「陳江會」所簽署的諸項協議,就有其中一項未獲由國民黨籍「立委」佔絕對優勢的「立法院」通過。

盡管如此,馬英九也沒有推出太多的藉口。但就此兩點,已是可見兩岸間的差異,不單止是政治立場的分歧,而且也體現在各自內部運作方面的不同做法,如台灣海基會所簽署的協議,凡涉修法的必須由「立法院」通過,而大陸方面則無此規限。但馬英九也非以此為由予以推搪,而是作出了願經由「國會」與政黨等各種管道的對話與溝通,凝聚全民大陸政策的共識的承諾,並提出了「抱持耐心,正視現實,循序漸進,以擴大互信,求同化異」的二十字方針,因而還是顯見有誠意的。

由於民進黨對大陸國慶盛大閱兵,以「戰爭威脅」、「驚悚」來蠱惑人心,馬政府不能視而不顧,故其「雙十講話」就有「兩岸關係雖大幅改善,但政府不會輕忽對岸的軍事威脅,仍堅持『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國防戰略』」之說。其實,即使如此,也比陳水扁的「決勝於境外」,實事求是得多。

應當說,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如以橫比,即與對岸的要求相比,確是有差距;但以直比,即與陳水扁的做法相比,即大有進步。至少是消除了「即時台獨」的威脅,北京可將於原投放於此的精力,抽調到應對其他問題之上。由於馬英九受「爭取連任」限制,未能大開大闔。一旦連任了之後,相信會再來一個「直比」的飛躍,放開膀臂大幹。屆時,就是協商「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