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金門講話所傳遞的重要政治信息

六十年前的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金門島正進行一場浴血苦戰。這場血戰,在台灣地區被稱為「古寧頭大捷」,一向被視為國民黨政權在「兵敗如山倒」中,連蔣介石也自忖連台灣島也守不住,計劃向菲律賓購買一個無人小島,做其如同陳水扁日前所自稱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總統」之際,最後終能在台澎金馬地區站穩腳根的關鍵轉折點。因此,進入台北「國軍英雄館」,迎面就是「古寧頭大捷」的油畫。而在大陸,則被稱為「金門之戰」,但在國史和軍史中,一直以「報喜不報憂」的傳統思維隱而不談,直到一九八八年《葉飛回憶錄》出版,人們才得知解放軍曾經「天亮後才尿泡床」,毛澤東也稱之為「解放戰爭中首次整建制失利」的特殊戰例。

其實,解放軍的「金門失利」,有規律可尋。其一,當時的解放軍,雖然已在江蘇泰州白馬成立了華東海軍,但整體上還是陸軍「旱鴨子」,除了是屬於內河的渡江戰役之外,未曾有過海戰經驗,而且也不知海洋有潮汐規律,更不知冬季有海象寒潮北風,第一梯隊渡船裝載兵員登島後,難以回返接載第二梯隊兵員增援;其二,當時解放軍處於「摧枯拉朽」的全面勝利中,第二野戰軍第十兵團指揮員滋長驕傲輕敵和急躁情緒,忽略了在攻打廈門時就已暴露的缺乏越海作戰經驗的教訓,以為僅以第一梯隊三個團就可輕易解決金門;其三,當時,從中央的毛澤東到下面的各路部隊,都在忙於政權建設,忽略了整體軍事戰場的協調,不再有此前的「三大戰役」各個不同戰場的通盤協調考慮,可以因北平談判或迷惑敵軍而暫時停止攻打太原或暫緩淮海戰役(台灣叫「徐埠會戰」)總攻,而是金門(三野)與汕頭(二野)同時攻打,結果蔣介石突然命令胡璉兵團從汕頭撤出並佯裝轉進廣州,而卻是突然增援金門,而解放軍最「拿手」的偵截敵方電台作業,偏偏又截收不到蔣介石的這封密電(據說是當時風雨交加),而促助了輕敵急躁情緒,釀成了「飲恨古寧頭」失利。

國民黨軍隊的教科書說,「古寧頭大捷」阻擋住了共軍對台灣國軍的渡海進攻,其實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只是在幾個月之後,同樣是「旱鴨子」的四野十五兵團四十軍(軍長韓先楚)、四十三軍(軍長李作鵬),就分別從廣西潿洲島和廣東雷州半島發兵,以小木帆船打敗了鋼鐵軍艦,渡海解放了海南島。當然,此戰例與「金門之戰」有若干不同,一來是解放軍有海南島瓊崖縱隊作內應,二來蔣介石命令薛岳撤退。另外,此後華東軍區(三野的後身)也以陸海空三軍立體渡海戰,攻下了一江山島,迫使蔣軍從大陳島撤軍。

其實,真正阻止解放軍渡海攻台作戰的,是斯大林有私心。他希望能打破自己親自簽署但又後悔的「雅爾塔協議」,而對與自己關係不大的台灣問題毫不關心,主張應先解決朝鮮問題然後再解決台灣問題,因而全力支持金日成打過「三八線」,而拒絕了毛澤東購船的要求。結果,朝鮮戰爭的爆發引來了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美國重新支持原本打算放棄的蔣介石(原本是計劃另行支持第三勢力如孫立人等)。毛澤東眼看「解放台灣」難度增大,而「聯合國軍」戰火又燒到鴨綠江邊,命令粟裕的四十萬計劃攻台部隊以「東北邊防軍」名義先行北上,後來再改以「中國人民志愿軍」先頭部隊名義入朝作戰。於是,國民黨軍政大員中就有「蔣介石應向斯大林、金日成頒授勛章」之說。

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今日,六十年前金門苦戰的前塵,應是「俱住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兩岸都應向前看,化干弋為玉帛,鑄劍為犁。因此,在大陸方面,即使是在國慶六十周年期間,也淡化了六十多年前的恩恩怨怨。馬政府把當年的金門戰場辟建為「和平廣場」,同樣有其積極意義。

然而,馬英九本人卻在此時,跑到金門去紀念「古寧頭大捷」,連同其在大陸國慶節之前,首次踏上大擔島,在距离大陸廈門島只有不到三公里的最前線勞軍一樣,在客觀上都含有刺激挑釁之意,至少也是顯得這位曾是「反共愛國同盟」的忠實成員,仍有對「反共反台獨」思維「割不斷,理還亂」的情感。

實際上,馬英九昨天在金門發表《古寧頭大捷六十周年感言》中,就大談「古寧頭大捷在當年風雨飄搖、危如累卵的局面中,扭轉了內戰頹勢,振奮了民心士氣,開啟了兩岸六十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古寧頭驚天一戰是中華民國政府繼『光復台灣』之後,成功『保衛台灣』的第一戰,也為後來『建設台灣』提供了最寶貴的必要條件」。那麼,為何在同一天,也是「光復台灣」的六十四周年紀念日,而「光復台灣」的歷史意義,使台灣重歸中國版圖,亦即是馬英九目前所面臨的最大敵人--「台獨」勢力,失去歷史和理論基礎的重要紀念日,依據台灣《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是應由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的「臺灣光復節」,而卻未見他有任何紀念活動「感言」?那就可以揣知,在國民黨的傳統兩大「敵人」--「中共」和「台獨」中,馬英九仍是將前者置於優先位置。這是馬英九昨日到金門活動要傳遞的第一個重要政治信息。

當然,馬英九在「感言」中,也談到了「面對兩岸和解的曙光,我們則會以最大的誠意,經由交流協商,化解仇恨對立,讓殺戳走入歷史,使和平成為永恆」,但同時卻又發出警言,「我們建軍備戰,捍衛台灣全島的決心,絕不改變」。聯繫到同一天,馬英九在金門的餐會上致詞時說到「古寧頭大捷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及政治奇跡,六十年來證明,台灣根據三民主義推動的國家建設,畢竟還是比較符合人性和歷史傳統」,及幾天前出版的《國防報告書》,大談「共軍威脅短期不會解除」、「和平協議 軟化台灣抵抗力」。這就顯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其實是以緩和兩岸關係來實現「不統不獨不武」,維持海峽分治的現狀,亦即是「急統派」所抨擊的「B型台獨」。這又是馬英九昨日到金門活動要傳遞的另一個重要政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