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再次慘敗內外因素都有教訓沉重

花蓮、桃園、新竹、嘉義四縣「立委」缺額補選,民進黨再下一城,國民黨連輸四局。本欄前日評議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似乎調整了策略,嚴格地區分選略和戰役、戰術,刻意地將這次四席「立委」缺額補選貶淪為輸贏無礙大局的「地方選舉」,而全力衝刺被視為「政權保衛前哨戰」的「五都」選舉和「政權保衛戰」的「總統」選舉,并將之作為戰略來運籌。在將戰略、戰役及戰術區隔好之後,國民黨即告坦然。--嘉義縣本就是民進黨的地盤,國民黨輸掉了無須喪氣。而即使是花蓮、桃園、新竹也輸掉了,也可卸賴為泛藍分裂所致,民進黨沒有甚麼值得驕傲的,因為民進黨贏並非是靠自己的成長壯大,而是靠泛藍陣營的分裂。自陳水扁之所以能贏得台北市長、「總統」選舉,蘇貞昌之所以能拿下台北縣,均是如此,因而並未能實現蔡英文所訴求的「民進黨勝選不能只是靠國民黨的分裂」。國民黨只要能保住新北市、台北市,就等於是為馬英九能連任保住了半壁江山。何況,國民黨還可趁此機會,在選後針對分裂參選的情況,理直氣壯地主導和進行黨內以至是泛藍陣營內的整頓工作,從而加速轉型改革。有支持金溥聰者認為,幸虧金溥聰將此戰定位作為「戰役」,而未將之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因而並未重挫藍營的士氣,而民進黨表面高興,實質上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其主席蔡英文所追求的「民進黨勝選不能是靠國民黨的分裂」,并沒能實現,國民黨反倒是可以「借力使力」,藉此在「五都」選舉之前進行黨內整合,為未來的勝選掃平道路。但有反對者則指責,正因為是金溥聰輕忽了此戰,未打「告急牌」,因而無法將泛藍選票都催發出來。實際上,桃園、新竹兩選區的眷村的投票率就如前幾次地方性選舉那樣較低。凡事過三就將會成為「慣例」,到二零一二年「總統」選舉時,他們倘也是「懶」得出來投票,那就是「大件事」。

實際上,此次國民黨再次敗選,內外因素交集并發生「化學變化」。外在因素,還是那句老話,大環境不好,而這是馬英九及國民黨一時難以改善得了的,倘若能在兩年內有所改善,「二零一二」還是有所作為。內在環境則有很多,但可集中為四點。其一是重演了往年「團結的民進黨打敗了分裂的國民黨」,國民黨在桃園、新竹兩縣都發生了分裂參選,而讓民進黨的候選人「漁翁得利」。其二是深藍選民不出來投票,有不少深藍選民直到如今仍對馬英九因要做「全民總統」而討好泛綠,但對自己人卻是甚為嚴苛十分反感,因而有人說是藍營支持者對馬英九愈來愈不滿,從質疑到生氣到憤怒,到最近傳出來的形容詞竟然是「厭惡」。其三是「金小刀」改革過猛,採取了「休克療法」,寧願「空降」候選人如陳學聖,也不願遷就地方勢力,甚至聲稱寧輸不走搓圓仔湯老路,但既然把這次選舉定位為「地方性選舉」,又如何能不重視地方派系的利益訴求?結果就可想而知。其四是親民黨和新黨袖手旁觀,甚至是火山澆油,致使深藍選票投不出,仿似當年李登輝執政後期,新黨要麼派人與國民黨搶奪眷村票源,要麼就干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看國民黨怎死?」;親民黨成立後,眷村選民大多從新黨懷抱移情於親民黨的情況,在桃園、新竹兩縣,因親民黨袖手旁觀,眷村的選票就開不出來。到了「二零一二」年,眷村的票是否會從二零零八年的「含淚去投票」,變為「掉淚不投票」?應當警覺,因為宋楚瑜對馬英九有很大怨懟,倘國民黨是另行推出胡志強或朱立倫,親民黨或許會以「不能讓民進黨再次上台」為優先,為台灣前途拔刀相助。

這就產生了巨大的危機。因為在此前有消息說,倘若此次「立委」選戰國民黨慘敗,新黨、親民黨在年底「五都」選舉將會有大作為,趁著國民黨正走衰運捲土重來。為此,宋瑜楚夫人陳萬水已暗中籌劃了好幾個月,而新黨的郁慕明主席和秘書長李勝峰也可能會親自上陣,分別參選台北市長和新北市長。

不過,親民黨、新黨是否能如意,將很難說。其一、單看今次在親民黨插手的花蓮縣,原是親民黨人的傅崑萁支持的施勝郎,仍敗在國民黨提名的王廷升的手中,甚至還輸於民進黨「空降」花蓮只有一個多月的蕭美琴,就可見親民黨其實「也不怎麼樣」。其二、台北、新北兩市大多數泛藍選民的自主性特強,具有自動棄保意識,二零零六年宋楚瑜親自披掛上陣參選台北市長,也只得五萬多票,而郁慕明又不是沒有過挑戰國民黨候選人輸掉的教訓。

為此有人認為,如果是繼續由吳伯雄擔任國民黨主席,必然會對地方勢力圓融協調,即使是大環境使然,也不致輸得那么慘。而馬英九要兼任黨主席的主要用意,是要掌控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但黨團卻仍不「聽話」,一個「牛肉法案」就向馬英九來了個「下馬威」。現在更是推動改革。馬英九如要搞「二零一二」。看來還是應以厚詞請回吳伯雄,屆時倘黨內有人發起「棄馬保黨」,還能設法協調安撫地方勢力,溝通親民黨和新黨,以絕對不能讓民進黨再次上台,及捍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的大道理,說服曾分別與胡錦濤一同發表「共同願景」的宋楚瑜、郁慕明。更重要的是,如是由吳伯雄再任黨主席,有關「國共平台」的操作以至國共兩黨領袖定時會晤的機制,也就將不再成為「問題」。

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是否還應繼續「囚扁」?實際上,傾向泛綠意識形態的法官再次裁決繼續「囚扁」,就有扮演「無間道」角色之嫌,既討好了泛藍,又暗助了民進黨?--請看,當初為起勁地為陳水扁「司法人權」鬧個天翻地覆的民進黨,在嘗到了「囚扁」的甜頭——陳水扁到處上跳下竄地為民進黨的候選人「助退」,讓人們看到就厭惡,想起了他的貪腐案件,就反過來投了國民黨候選人一票,因而陳水扁是國民黨的「最佳助選員」,當初國民黨之所以能連大贏三戰,馬英九也能當選「總統」,原因固然很多,但陳水扁的為民進黨「反助選」,卻是主要因素;而自陳水扁被羈押,不再出現在造勢舞臺上後,民進黨就連選連勝——之後,就不再關心陳水扁的「司法人權」了。難道國民黨還不從中覺察這個重要「規律」,仍在堅持大作「應當繼續囚扁」的輿論,讓臺北高等法院樂得個「借力使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