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又遭遇改革和政治需要的尖銳矛盾

在《建國大業》電影中,中國國民黨總裁兼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對其決心進行改革反腐敗的兒子蔣經國說,「反腐敗,反吧,亡黨,不反吧,亡國」。想不到在六十多年後,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再次陷入了這樣的怪圈,不過卻在修辭上有小小的調改,那就是「改革,政權會再次丟失;不改革,國民黨會滅亡」。

實際上,目前中國國民黨正陷入改革與不改革的矛盾之中。中國國民黨六十年前的敗逃台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像《建國大業》所揭示的那樣,貪污腐敗,因而遭到民眾唾棄。因此,蔣介石到了臺灣之後,痛定思痛,曾針對此有一番作為,大力肅貪倡廉,終使這個所謂「外來政權」能夠在「二二八事件」所激起的強烈民憤中站穩腳跟,苟延殘喘下來;並在美國的支持下,使粟裕計劃渡海攻臺的四十萬大軍無法登船,而在臺灣守住了另一個「小朝庭」。後來,蔣經國見「反攻大陸」無望後,打消了「還都南京」的愿景,集中精力大搞「十大建設」,並趕上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發展大潮,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成就全球觸目。

但到了李登輝時代,國民黨政權面對著先是「黨外」後是民進黨的爭民主爭人權的運動,在各項公職選舉中屢屢得手,對國民黨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國民黨為了壟斷各項公職選舉的結果,收買地方派系,縱容「黑金」,而國民黨政權的一些官僚也弄權貪污,使國民黨從組織的「硬件」到作風的「軟件」,都沉淪了。這正是陳水扁能夠以「改革、清流」的口號,再加上敲打「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的邊鼓,成功地爭取部分選民的支持,實現「政黨輪替」的原因之一。

國民黨在喪失政權後,再次痛定思痛,從連戰主席到吳伯雄主席,都曾興起改革念頭。但由於兩位老人家都出身於舊官僚系統,尤其是吳伯雄本身就出身自地方派系,要痛下決心改革並不容易,也受到周邊的人阻攔。因此,改革舉步維艱,光是一個黨產處理問題,就一拖再拖,被民進黨當作是「殺手( 金間)」,甚至還搞了個「清查黨產公投」,使國民黨在各場選戰中都甚為被動。

馬英九並無地方派系的包袱,而且本人形象清新,因而有誠意推動黨內改革,而且也確是採取了一些措施。但遺憾的是,他既缺乏魄力,又沒有良策,面對著盤根錯節的地方派系和老官僚系統,根本指揮不動。為此,他找來了同樣是沒有地方派系背景的金溥聰當秘書長,並把與地方派系有著千絲萬縷關係,因而在選戰中頗有組織能力,但卻是改革阻力的詹春柏請到「專職副主席」的高位,將之架空。這金溥聰改革魄力是有了,但卻似乎是操之過急,在「立委」補選中公然不顧地方派系的存在,一味要「空降」形象較佳,但在當地並未經營過的學者去參選,結果遭到地方派系的強烈反彈,不是脫黨參選,就是因為不服氣而暗自支持民進黨的候選人,使到國民黨一敗塗地,造成未改革先失敗的反效果。

實際上,現正準備臺北市議員選舉的民進黨「新潮流」新秀梁文杰在《金溥聰真的很厲害嗎?》一文中就尖銳地指出,金溥聰真正的專長只是搞文宣,而且是搞負面文宣。有人拿他和邱義仁相比,我認為根本是差天共地。如果是邱義仁,他在桃園會直接了當提名吳伯雄家族的吳餘東,不會假惺惺弄來一個徒具形象的陳學聖;在新竹,他會提名一個既不屬邱鏡淳、亦不屬鄭永金的第三者,而不會硬要邱鏡淳去支持死敵鄭永金的弟弟鄭永堂。人選不對,再強的負面文宣都沒有用。

目前,在「五都」選戰前夕,國民黨又遭到了改革與否的尖銳矛盾。但這次矛盾起源,並非是在黨務系統,而是在行政系統。其一、是「衛生署長」楊志良要調整收費標準,還算不上甚麼改革,但卻遭到要考量是否會影響選戰的「行政院長」吳敦義的否定。楊志良深感,理念不同,難以改革,於是提出辭職。應當說,這並非只是一個政黨內部的「改革」的私事,而是關係到整體社會利益的改革大事,楊志良的堅持是對的。但一觸動到國民黨自己一黨的選戰利益時,就打了退堂鼓,連一向予人了公正無私形象的吳敦義,也「屈降」了。幸好,吳敦義處理此事還是冷靜、理智的,並沒有批准楊志良辭職,堅決予以挽留,因而未使民進黨抓到「見縫插針」的機會。但問題終須解決。昨日馬英九約見了楊志良,不知事情是否有轉機?如能既可做到支持楊志良的醫保改革,又不致於影響國民黨的選情,那當然好。關鍵是在於國民黨能否向民眾說清楚、講明白,使民眾明確了解和理解醫保改革的必要性,就像當前馬政府和國民黨全黨都在宣導「ECFA」那樣。倘能做好這個工作,既妥善解決這個尖銳的矛盾,也能使國民黨在醫保改革中積累宣導工作的實戰經驗,就能擺脫被民進黨的「心理戰」、「文宣戰」纏著來打的被動局面,並反過來為馬政府和國民黨的有利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益於台灣地區安定繁榮的政策「保駕護航」,捧出一個新台灣。

其二,是近日同樣也鬧得沸沸揚揚的「法務部長」王清峰的廢除死刑論。這個論述,跟上國際上刑法改革的最新潮流,但並不一定符合作為東方人的臺灣民眾「殺人償命」的傳統心理。實際上,這幾天,一些命案受害者的家屬如白冰冰等,就罵翻了天。而且民進黨也乘機開罵,力圖將馬政府塑造為「殺人犯保護傘」,力圖將之轉化為「五都」選戰的「利多」因素。而國民黨「立委」一來是出於東方傳統理念,二來是擔心會被「抹黑」,趕緊「清污」,也要王清峰下臺。此事非同小可,驚動了也曾任過「法務部長」的馬英九。在公,他應黨支持王清峰;在私,被近來屢屢敗選的「狗」咬痛了的馬英九,怕了有可能會導致再次敗選的這條「草繩」。因而他只得同意吳敦義批準王清峰辭職的決定。

實際上,廢除死刑,這是國際上尤其是歐洲的趨勢。但在東方的台灣,人們卻一時難以接受。而且臺灣地區治安不穩,殺人案經常發生,如果廢除死刑,只能是鼓勵犯罪。這與「法務部長」的維護法紀的職責,是有抵觸的。在「五都」選舉前拋出這個話題,並不適當。這正是單純官僚技術主義者的通病,在施政中未有思考社會整體的承受能力,也並未思考執政黨的本身利益。但是,台灣地區幾乎年年都有選舉,倘是為了避免敗選而不提出可能會得罪人的改革方案,「政治需要」壓倒了「改革需求」,整個社會就將陷於更政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