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瑪竇像代替「女人與狗」有理值得支持 以利瑪竇像代替「女人與狗」有理值得支持

政府有關部門最近「悄俏地」移走大三巴牌坊廣場的「女人與狗」銅像,引起坊間不少議論。奇怪的是,與平日絕大多數市民認為「女人與狗」形象汙穢,有侮辱華人之嫌,將之擺放在本澳主要旅遊景點和「澳門歷史城區」組成單位的大三巴牌坊極為不妥的主流共識相反,有個別人在互聯網上批評當局此舉。當然,他們並也並不認為「女人與狗」是「好東西」,主要是質疑政府相關部門在事前沒有「安民告示」,「不動聲色」地將之移走,有違「陽光政府」精神。大有以「程序正義」來否定「實體正義」之用意。對此,文化局長吳衛鳴昨日作了「危機處理」,主動解釋了移走「女人與狗」的原因,是因為「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是莊嚴的地方,放置「少女與狗」銅像未必太適合。為此,特區政府與耶穌會溝通後,決定將在大三巴牌坊前設立利馬竇像,紀念利馬竇逝世四百週年。至於「女人與狗」遷往何處,可能是政府各相關部門尚未協調好,因而「未有考慮新的安置點」。

所謂「女人與狗」,是前澳葡政府在被即將撤離澳門時,以「中葡友好紀念物」的名義,在澳門建立的一系列紀念物。從一九九三年用三千萬元建造的「融和門」開始,每年興建一座或多座標誌中葡友好的紀念物,包括蓮花雕像、東方拱門、擁抱、珍珠、青銅觀音像等,其中「女人與狗」是為其一。這些雕塑大多是在六月十日的「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落成揭幕,其含意也就從「葡中友誼」,變成實質上的紀念葡國逐步佔領澳門,及宣揚葡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端的是「掛羊頭賣狗肉」。

實際上,第一座「中葡友好紀念物」──「融和門」落成時,是由訪澳的葡國總統蘇亞雷斯主持揭幕。在揭幕儀式過程中,前澳葡政府安排一批演員表演,重演四百多年前葡國人登陸澳門的一幕:一群葡人乘船來澳登陸,向明朝官民獻上葡式瓷器和葡萄酒,並交換明朝官長的絲綢和中式瓷器。中葡人士在岸邊歌舞昇平、融合祥和……。事後,有中文媒體炮轟葡方,刻意粉飾葡國人當年霸佔澳門時期賄賂及燒殺搶掠的事實,因而把在場觀禮的中方官員都「拉下水」,讓他們為葡方的美化侵略行為「背書」。 也許是由於有此「不愉快事態」,故在澳門回歸後,特區政府對融和門置於不理不睬狀態,藉口其貼面黑色大理石鬆落下墜,對遊人安全形成威脅,而將其封閉。而多年的封閉及不加以管理,致使融和門區域雜草叢生,石片碎裂,遍佈垃圾,一片混亂。再加上西灣大橋工程興建,龐大的橋體遮蓋了融和門,致使融和門從人們的記憶甚至是視線中消失。

而這座這個雕塑名為「女人與狗」的雕塑,更是含有「辱華」意識。因為它不但是在紀念葡國逐步佔領澳門及宣揚葡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葡國日暨賈梅士日」揭幕,而且那個袒胸仰身華人少女,汙穢華人形象,並因其形象是一個華人一條狗,使人聯想起「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辱華口號。故此,早就應該將之移走。

「女人與狗」移走後,遷到何處?既然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而且也是在「葡國日、賈梅士曰暨葡僑日」落成的,那麼,將之遷到白鴿巢公園,與賈梅士銅象相對,應是最佳的去處,讓其與賈梅士一起去緬懷葡國人逐步佔領澳門的歷史吧。

文化局準備以利瑪竇像來代替「女人與狗」,是最恰當的。因為利瑪竇才確是維護中葡友好的標杆人物,更是中葡文化交流的推動者。實際上,他雖然是意大利人,但他東來傳教是由里斯本啟程,他傳教使用的語文也主要是葡文。他來澳並進入中國大陸後,除了是傳播天主教外,還帶來了西方文明。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並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利瑪竇還開展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他所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裏得《幾何原本》等書,不僅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而且許多中文詞彙,例如點、線、面、平面、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辭彙就是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他所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在中國先後被十二次刻印。而且問世後不久,在江戶時代前期也被介紹到了日本,對日本地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詞彙皆出於此地圖。

正因為如此,他在北京逝世後,盡管朝廷中有人反對,但明朝萬歷皇帝仍然打破客死中國的傳教士必須遷回澳門神學院墓地安葬的慣例,賜準將其遺體葬在北京城平則門外二裏溝的滕公柵欄(即現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大院內),教會無需付款便可擁有這份產業。墓地被義和團砸毀後,清政府依《辛醜條約》出資重修了被毀墓地,而且還立了一塊道歉的石碑。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處指示指示保留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三塊墓碑。文化大革命期間,利瑪竇墓碑被「紅衛兵」平埋於地下。「四人幫」垮臺後,鄧小平、李先念等五位中國中央領導批准重修利瑪竇墓,並將之列入了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七年四月葡國總統斯華高訪問中國並簽署「中葡聯合聲明」後,還專程到此瞻仰。就此角度而言,利瑪竇像才是真正的「中葡友誼紀念物」。特別是斯華高總理在簽署了承諾將澳門交還給中國的《中葡聯合聲明》之後瞻仰利瑪竇墓,比在「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落成,並帶有辱華意識的「人女與狗」,更具推動中葡友誼的誠意。

今年是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因而是立利瑪竇像的好時機。如果趕不及,後年是利瑪竇來澳(華)四百三十周年,也是好日子。既然如此,已作出決定的文化局,就趕快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