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京舉行

【綜合新華社北京1月14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重獎在科技前沿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取得重大突破或有卓越建樹的專家學者和科研項目。

這是自2000年以來,中國連續第11年重獎科技精英。這個高速發展的國家希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多地從科技創新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中國提出的目標是,再用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到那時,科技進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提高到約60%,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將佔2.5%。

兩院院士、材料科學家師昌旭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血液學專家王振義,當天從國家最高領導人手中捧回了象徵科技界無尚榮耀的國家最高科技獎,並分別獲得500萬元獎金。

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出席大會併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在大會上講話。李克強主持大會。

溫家寶總理在講話中指出,崇尚科學技術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中華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有強大的科技,有大批創新型人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必須依靠科技支撐和引領。

他強調,必須把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作為“十二五”時期科技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突出激勵原始創新,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成果的獎勵,重點獎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科技成果,是此次評選的突出特點。

中科院院士段樹民等完成的“膠質細胞新功能的研究”項目,提出經過膠質細胞介導,神經元間即使沒直接接觸也可發生相互作用,豐富了神經元環路概念,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馬仁選等人完成的“鈔票對印技術”項目在國際上率先攻克了雕刻凹印兩面對印的防偽技術世紀難題,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三峽輸電系統工程”供電區域GDP約佔全國的54%,惠及人口達6.7億。

“這一世界上工程量最大,覆蓋面積最廣的輸變電工程,目前運行安全穩定,確保了三峽水電清潔能源‘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效能源支撐。”國家電網公司建設部主任李文毅說。

截至2010年底,這一工程累計送出電量4492.3億千瓦時,替代燃煤16172.0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2184.32萬噸、二氧化硫35.6萬噸。

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師昌旭,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高溫合金及新型合金鋼等材料的研究與開發。他研製的鑄造九孔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中國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由鍛造到鑄造、由實心到空心邁上兩個新臺階,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自主開發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大量應用於中國戰機發動機。

另一位獲獎者王振義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APL)的“上海方案”,闡明瞭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典範;建立了我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應用研究體系。

李克強副總理在主持獎勵大會時說,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中國設立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11年來,國家最高科技獎已授予18人。

為建立創新型國家,中國越來越強調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挑大樑”“唱主角”。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三一重工工程機械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走出了一條民營裝備製造企業的創新之路。

“高投入-高人才聚集-高科研成果-高知識產權保護-高品牌-高收益這一‘六高’循環創新體系,已成為三一重工提升全球競爭力的‘引擎’。”三一集團副總裁何真臨說,2009年,公司從170億元銷售收入中拿出10億元投入科技創新,吸引了6000多名人才搞研發。

三一自主研製出世界上最長的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2010年震動世界的智利礦難救援中,三一設計生產的履帶起重機“神州第一吊”,承擔了起吊救援艙的重任。

勾勒中國未來五年發展藍圖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14日,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再次迎來科技界的朋友,為棟樑之才頒獎,勉勵他們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上,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