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與橫琴開發未解難題之三本澳企業如何從橫琴覓得商機?

陳觀生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簽署,橫琴開發無疑加速,其潛在的龐大商機即將湧現,本澳工商界對此可以說是既喜又苦惱,喜的是橫琴開發這個當前區域合作的龐大機遇,政策優先予港澳,本澳企業將可“飲頭淡湯”;苦惱的是本澳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不知如何能從橫琴開發中覓得商機,感覺“摸唔到門口”。

千億商機澳企“摸唔到門口”

按照珠海市公佈的《橫琴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橫琴新區控規規劃的範圍,東隔十字門水道與澳門相鄰,南瀕南海,西臨磨刀門水道,北與珠海南灣城區隔馬騮洲水道相望,總面積106.46平方公里。在空間上採用“三片十區”結構,商務服務片、休閒旅遊片和科教研發片三個主片區中,各自包含口岸服務區、生態景觀區、文化創意區等多個功能分區。交通上,以城際軌道連接珠三角城際軌道和澳門城市軌道,融入珠三角1小時生活圈;廣珠西線高速公路跨橫琴二橋進入橫琴,京港澳高速通過橫琴大橋與橫琴快速幹道銜接,開闢連接港澳及周邊島嶼的客貨運航線,預留三條連接澳門的通道,並在橫琴高新技術產業區設置貨運樞紐站場。

據珠海市官員透露,僅就島上的基建投資而言,道路、橋樑、綠地、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都至少要投資以百億計。即便對這片106.46平方公里(含十字門中央商務區)規劃範圍內的大部分土地都將維持禁止開發狀態,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8平方公里,那也意味著未來橫琴必須投入數以千億計的資本。

橫琴開發商機龐大,但面對周邊地區早已蠢蠢欲動,澳門企業家被指“慢半拍”。綜合起來,本澳工商界對橫琴開發“摸唔到門口”的原因,首先是橫琴發展空間大,但是欠缺方向感,當前本澳企業家仍未摸清橫琴發展方向,並非不想“飲頭淡湯”,而是連“碗碟亦未見”;其次是澳門企業以中小企為主,規模一般較細,大部分中小企的資金未必充裕,且人力資源不足,本地人手有限,難以對外發展,雖然有建議中小企可聯營共同開拓市場,但實際執行上未必如願,因為本地中小企較少合資;第三,不少商界都希望政府以基金形式或參與作為支持,如合作在橫琴發展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德模式。但有學者認為,中醫藥屬於較特別、回資回報期較長、較少投資者願意投資的行業,政府可起帶頭作用,而橫琴其他未開發的空間,應該視乎行業而定,畢竟商業行為,政府不應主導任何行業發展,反而商界應加把勁,目睹商機便應該發展。

目前,橫琴總投資達700多億元的5大重點項目已陸續啟動: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總投資超過60億元,於澳門回歸10周年之際正式奠基;作為珠海經濟特區的新亮點和新地標的十字門商務區在未來5到10年裏總投資將達380多億元;投資達100億元的長隆海洋公園已經啟動;橫琴島基礎設施配套的BT項目由中冶集團承建,項目涉及金額超過100億元;中電投的多聯共燃氣發電項目,投資120億元。

但這些大型的建設項目,因本澳企業無競爭實力,鮮見澳門企業參與,其中與澳門相關度較大的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也是廣東的南粵集團負責,至於分判工程是否有澳門企業,則不得而知。

有中小企業看中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項目的商機,準備在度假區內開一家咖啡西點餐廳,項目開放的話,完全不用擔心客流量的問題,不過現在苦惱的是不知如何獲得准入的資格,以早佔先機。

協議給澳企帶來什麼商機

經濟學理論認為,商機轉化為財富,必定滿足五個“合適”:合適的產品或服務,合適的客戶,合適的價格,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合格的管道。商機表現為需求的產生與滿足的方式上在時間、地點、成本、數量、物件上的不平衡狀態。商機無論大小,從經濟意義上講一定是能由此產生利潤的機會。那麼《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帶給澳門企業參與橫琴開發的商機是什麼?

《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在第三章“產業協同發展”第六條“中小企業發展”中,對本澳中小企業的支持有5款:“一、落實加工貿易產品內銷便利化措施,支援澳資企業拓展國內市場,建立國內行銷和物流體系,形成內銷品牌。支持澳資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符合條件的澳資企業到廣東產業轉移工業園投資發展。二、支援兩地中小企業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發展高附加值項目,合作發展品牌經營,拓展外部市場。三、加強對廣東澳資企業的品質幫扶,允許有產品內銷的廣東澳資企業申請認定廣東省著名商標。四、支持物流企業合作,完善物流業合作機制,支持澳門企業到廣東開展港口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物流資訊化建設等投資合作。五、廣東省支援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措施,原則上適用於廣東的澳資中小企業。”

除了這些粵澳合作方面的措施也適合橫琴外,澳企參與橫琴開發,還有稅收上的優惠,據透露,橫琴開發以“面向世界、港澳優先”考慮,橫琴享受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稅收優惠,目前全國最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只有十平方公里,橫琴則有一百多平方公里,是國家給予的最大優惠。

按筆者的理解,《粵澳合作框架協議》以及橫琴開發的各項政策,目標應該是與港澳自由港政策接軌,以吸引港澳企業及海外企業投資者,推動吸引國際科技人才,帶動澳門及橫琴的科技產業技術提升,促進土地資源利用,提高土地經濟價值,促進區域整體發展。

有臺灣企業家表示,若日後橫琴擁有澳門自由港的條件,有意來澳門和橫琴投資高科技園區。他們認為,一方面,橫琴接軌自由港政策可方便人流和資金流動。在橫琴,生產的產品即可擁有廣闊的內地市場,輻射東南亞,亦可獲得相對較低成本的高科技產業所需的勞動力和材料。加上臺灣對台商投資澳門高科技產業不設限,對臺灣高科技產業具有很大吸引力;另一方面,藉著吸引臺灣高科技企業來澳成立公司,以澳門自由港的條件進駐橫琴高科技園區投資設廠,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可藉此培養澳門本地的科技人才,進入園區的高科技研發人才培訓中心,向澳門和內地輸送高科技人才。筆者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

澳企如何把握橫琴商機

中央開發橫琴的決策,主要的考慮因素是使用橫琴實現澳門的產業升級和多元化戰略,但這並不意味著澳門企業坐等中央照顧政策就能得到發展的商機,橫琴開發是“面向世界、港澳優先”,如果澳門企業不主動出擊,“優先”很可能就變為“被超越”。而澳門企業若無法在橫琴發展中覓得商機發展壯大,那橫琴開發的意義不單是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說是失敗的。

筆者認為,澳門企業尋覓橫琴開發的商機,還應從澳門著手。澳門旅遊休閒產業以及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可助橫琴產業走向世界,橫琴可以結合島型生態景觀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與澳門休閒旅遊產業錯位發展的度假產業,以及重點發展商務服務業、科教研發和會展業等,這是澳門旅遊、會展等業界的商機;橫琴實行“分線管理”通關新模式,方便貨物進入橫琴,有助帶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進入橫琴。橫琴是澳門企業的“後花園”,澳門企業可透過橫琴擴展如零售或開設加盟分店等,這是澳門製造、飲食、金融業界的商機;區域聯合必須兩地通關便利,未來橫琴與澳門口岸廿四小時通關是必然趨勢,將促進兩地人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發展,進出口和物流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澳門物流、商貿等業界的商機;橫琴擁有廣闊的土地,加上與澳門相鄰,就是澳門各行各業最大的商機。

本澳中小企資金能力有限,可考慮與內地企業共同開發,內地企業資金較優厚,澳門企業則擁有相關經驗,相信兩地企業家可更好地融合。同時,政府應給予政策引導,如在珠澳合作園區劃分特定區域作為中小企投資項目。而在長線回報的行業,政府以入股形式支援本澳企業,起帶頭作用,減少投資者風險和不穩定狀況。

此外,珠澳兩地應該錯位發展,特區政府可建立對口機構,加強內地與本澳中小企協調,保證珠澳的良好合作關係,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消除合作障礙,促進雙贏。如內地企業參與橫琴開發已經有發展規劃,倘兩地可建立溝通機制,讓澳門企業瞭解內地企業開發橫琴的狀況,提升透明度,間接可促進兩地企業合作商機。

商機把握要有甘願冒險的精神,既有個人風險,也有財務風險,但所有風險都必須是經過計算的,要不斷平衡風險和潛在的回報,這樣才能讓你掌握更多的勝算。通常,企業通過精心設計戰略計畫來合理安排他們的有限資源。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傾注其想像力、動機、承諾、激情、執著、正直、團隊合作與洞察力。而創造、識別和捕捉是這個過程的核心,隨後就是抓住商機的意願與行動。

目前,部分澳門商人對橫琴的商機把握已經走先了一步。如賀一誠投資5.8億人民幣在珠海灣仔興建的“天一居”,預計兩至三年後可落成。“天一居”距規劃中的珠海十字門商務區中心地帶僅數百米,是拱北通往橫琴的必經之路,總占地面積2.44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初步設計規劃的“天一居”包括4幢主體建築,其中三幢為30-39層高商住樓,一幢為20多層高五星級酒店,落成後將由國際知名的希爾頓酒店集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