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革命浪潮中的貴州首任都督楊柏舟

劉發生 楊 敏

在辛亥革命時期,有一位樸素的土家族農民,堅定不移地追隨孫中山,鬧革命、舉義旗,討軍閥、建共和,金戈鐵馬,馳騁疆場,在辛亥革命浪潮中揮灑熱血,一世英名。他,就是貴州省首任都督、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溪場鎮客寨村的楊柏舟。

本文記述的是楊柏舟早年間參加辛亥革命的二三事。

讀詩書耕田地 求學走上革命路

楊柏舟(西元1880—1922年),字藎誠,學名光淮,乳名吉雲,土家族。1880年2月生於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溪場鎮客寨村。父母都是樸素的農民。柏舟自幼性倔強,寡言笑。7歲入私塾,勤奮好學,深得老師贊許。9歲喪父。17歲時,一面苦讀詩書,一面幫家裏耕田,養成勤勞節儉、善良正直的品德。

讀罷私塾,他設帳教學,知識愈益淵博。

在鄉裏,因受到王姓財主的歧視,他憤然棄教從武,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考入貴州省武備學堂。接著又因品學皆優被日本教師推薦,於1905年赴日本留學。當時孫中山、黃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楊柏舟毅然加入了同盟會組織。得到孫中山的指示,他與尹昌衡、唐繼堯、劉存厚等組織革命團體,還與劉炎基、仇亮等多次在東京西國橋集會,共商光復中華大計。

舉義旗討軍閥 擁戴先總統孫中山

1910年,楊柏舟從日本學成歸國。清廷授予“武舉”,仍回貴州,初任營務處幫辦,數月後調任陸小總辦(即校長)。他在任職期間,改進教育設施,傳播新思想,深受學生、士兵愛戴。

1911年,武昌革命起義消息傳至貴州。陸小學生和新軍一標(清末軍制,相當於團)進步官兵,于辛亥年九月十三日(1911年11月3日)商定起義,擁楊柏舟為領袖。於是,他就和新軍隊長趙德全連夜領兵入城。貴州巡撫沈瑜慶見大勢已去,便承認獨立。諮議局長譚西庚、自治學社首領張百麟,當即在諮議局門前升起“漢”字大旗,掛出“大漢都督府”的牌子。次日各革命團體召開大會,推舉楊柏舟任都督、趙德全任副都督。

當時,任清廷內閣總理的袁世凱,令馮國璋率兵攻漢陽。武昌危急,黎元洪電告起義各省派兵援鄂。起義後的湖南都督譚延闓、四川的劉存厚也致電貴陽,請黔出師援湘援川。在各省急電催請下,楊柏舟決定讓副教督趙德全駐省坐鎮,葉占彪率一標士兵援川,自己率領二標共計3000精銳援鄂,于辛亥年十月下旬從貴州出發,經銅仁、松桃、湘西。沿途招安撫降,進抵常德,不料風雲突變,黎元洪來電要他返黔平匪。而滇軍唐繼堯又以借道貴州援鄂北伐為名,乘機佔據貴州,阻止黔軍回黔。

騁疆場灑熱血 辛亥革命風雲急

為了早日北伐成功,面對困難處境,楊柏舟委任參謀田宗禎為司令統率部隊後,于民國元年(1912年)2月,隻身東下南京,晉謁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遵大總統令正欲返回貴州視事,孫中山卻為南北軍權統一大計而辭職。

袁世凱在北京做了臨時大總統後,5月任命唐繼堯為貴州都督。8月授楊柏舟陸軍中將銜,任命為總統府軍事顧問官,楊柏舟見回黔無望,遂把駐常德北伐黔軍移交政府,在貴陽舉行退伍儀式,悉數解甲歸田。

1916年袁世凱背叛民國,復辟稱帝,改元洪憲。楊柏舟又悄悄去上海謁見孫中山,面請帶兵討袁。不久,袁一命歸西,黎元洪繼任總統,張勳復辟,擁溥儀為清帝,逼走黎元洪。楊柏舟又急走成都,與劉存厚商討伐張勳大計。不久張勳被段祺瑞“削平”,於是,楊柏舟便以四川代表的身份回到北京。

英年逝雄心在 一心革命付與天

1921年冬,楊柏舟因養病回到故鄉秀山客寨村。

楊柏舟回到客寨村後,鄉裏百姓夾道迎接。在家鄉,他是有頭有臉的大人物,人們十分尊重他,但他從不以都督自傲,仍和氣待人,清貧如初。

1922年夏,病情日重。7月,柏舟在他靜養的小屋離開人世,時年四十二歲。

楊柏舟英年早逝,抱恨終天。他臨終時說: “半世英雄終歸土,一心革命付與天”,對未盡事業感慨頗深。北平民國政府聞訃,撥大洋二千元治喪,並加“辛亥起義,回應武昌,建設共和,厥功甚偉,著宣付國史館立傳, 以彰勳績”等考語。楊柏舟逝後葬於秀山峻嶺鄉(今隘口鎮)新院村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