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經濟當心“再危機”

2010年中國經濟已經有不祥之兆,5月之後投資。消費、工業增長率,工業用電量和PMI指數等一系列主要經濟指標都出現了下滑。來看一個關鍵指標的對比:2009年前5個月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是95.9%,而2010年1月到5月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為26.5%,降低了近70%。新上項目投資增長率的大幅降低意味著未來妁投資增速大幅降低,這意味著4萬億元投資的效用已經基本耗盡,2010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後繼乏力。

這跟美國居民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和歐洲因為主權債務危機而緊縮財政赤字密切相關。歐洲要想保住歐元,就要把赤字控制住,希臘、法國、德國的財政赤字都超過了GDP的3%,因此必須減少政府開支。歐美都搞緊縮,肯定影響中國的生產和出口。

2010年中國經濟的不可持續性還因為此次複蘇不是市場主導的,是國有經濟吸收了70%以上的10萬億元貸款,不斷擴大投資,最終保住了中國的經濟增長。而2003年至2007年間70%以上的投資是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完成的,那樣的增長才是可持續的。

更值得我們擔心的是2012年。當2012年美國,歐洲。英國、日本及各發展中國家相繼遭遇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時,對出口依賴較大的中國經濟將遭受打擊。那中國該採取什麼對策呢?來看歷史經驗,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中國受次貸危機影響,全年外需不振,所以拼命拉動內需,中央提出了4萬億元投資計劃(配套政策是10萬億元貸款),中國的經濟增長因此在全球一枝獨秀。2012年出口萎縮將更劇烈,中國也就越發需要大規模投資來保住經濟增長。

肯定有人會問,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出口不行,我們既可以靠投資也可以靠消費增長來保住經濟增長,為什麼我們只說投資救國?由於只有出口和投資增長,人們妁就業和收入才有保障,消,費才能增長,因此不能指望消費獨立挑起大樑,拯救中國經濟。家電下鄉之類刺激消費的政策收效註定不大。占全國居民總數2/3的農村居民,其收入總量僅占全部居民收入的1/3,而且還有幾千萬農民工失業了,或者不失業工資也降低了,這必然影響幾千萬個農民家庭的收入,這個時候你讓他掏錢多買家電顯然是不大可能的,即使他們2010年買了也必然導致2011年、2012年他們不買,也就是說家電下鄉無非是讓部分農民提前消費了,基本上沒有擴大消費總量。

在2009年,預期1500億元的“家電下鄉”只實現了五百多億元。出口垮了,又不能指望消費大擴張,我們只能靠投資了。但2012年中國絕不能像2009年那樣大規模投資。

正因為國內生產能力過剩,所以中國才依賴對外出口消化過剩的產品。中國的生產過剩主要是在重工業領域,因為在2003年至2007年的這輪經濟增長中,中國重點投資的是重工業中上游領域。而2009年推出的立足於刺激生產(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包括:1、汽車;2、紡織;3、裝備製造;4、鋼鐵;5、石化;6、電子信息;7,有色金屬;8、造船;9、輕工;10、房地產。這樣繼續擴大投資的最終結果是擴大供給(2009年中國製造業投資增長率高達27%),不是在解決矛盾,而是在累積矛盾。

例如2008年的鋼鐵產能已達6億噸,當年的鋼鐵需求則幾乎沒有增長,但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投資(不舍礦山采選)完成3240.28億元,比上年增長23.8%,一下子新增煉鐵、煉鋼和熱軋材產能5000萬噸,“產能過剩”因此成為2009年鋼鐵產業的關鍵詞。產能增長還沒有就此止步,中國鋼鐵協會預計2010年我國粗鋼產能將增加3200萬噸,產能達到7.5億噸,而實際需求僅為5.97億噸,產能過剩不可避免。

又如2009年國家出臺的汽車產業振興規劃要求,在未來三年中央財政要投資百億元,促使汽車產量的年增長率達到10%。從振興規劃出臺前兩個月的工業產出結構看,代表生產能力增長的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和電器機械設備這三個設備製造業部門的增長率,分別比同期平均工業生產增長率高出18%、192%和147%,這說明產能釋放階段還沒有過去,如果再要求產業振興,結果可想而知。

靠擴大生產來解決這次的危機,必然會帶來下一輪更大規模的生產過剩危機。2009年前後中國為保增長所投放的巨大投資會在2012年左右形成巨大的產能投放,例如下一輪汽車工業的產能釋放高峰就是在2011年.而2012年歐、美、日也正爆發經濟危機,中國在生產能力達到頂峰的時候遭遇出口大幅萎縮,將形成中國經濟的“完美風暴”。如果到時國內需求仍沒有打開,生產過剩的現象將比現在還嚴重。由於大量產品賣不出去,就會導致銀行無法收回重工業投資貸款,從而引發金融問題。中國在這次的投資擴張中使用了大量的銀行貸款,例如。高鐵。的全部投資要2.7萬億元,但是由政府拿出的項目資本金只有4000億元,85%是靠貸款。大批項目還款能力有問題但仍獲得了銀行的巨額貸款,就是中國式“次貸危機”的隱患。

王建測算,如果在2009年至2011年這三年76萬億元的總投資中有一半是用貸款,假設其中的15%會發生問題,三年後中國的銀行體系就會發生5.7萬億元的壞賬。但直到2009年底,我國銀行體系的所有資本金按資本充足率8%計算,也就在5.5萬億元左右,2010年和2011年即使每年能增長20%,也不到8萬億元,如果要出現5.7萬億元的銀行壞賬,按照《巴賽爾銀行協定》,中國的貸款規模就必須收縮70%。而企業缺錢的話就沒法正常經營,那麼失業必然增加,經濟的增長速度必然下降。中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會很嚴重。

今後中國面臨的危機不只是經濟增速下滑,同時還要面對通貨膨脹的威脅。

當2012年美、歐、日等經濟體相繼出現經濟低迷之後,各國政府會像2009年那樣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貨幣的泛濫就給長期通貨膨脹創造了條件。巨額資金總得找個投資機會,那時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低迷,那麼它們還是會向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湧流,石油、鐵礦石等就會像2009年那樣上漲。這就像2010年中國股市和房市低迷,使國內這兩個最大的資產池中的資金大量外流,開始炒作綠豆、大蒜,“蒜你狠,豆你玩”成為網絡流行語。2012年中國仍要高價進口大量石油,鐵礦石,這意味著中國輸入型通貨膨脹形勢嚴峻。

中國還有由國內糧價持續上漲所推動的結構型通脹。2003年以來,國家為了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2010年中國氣候極不正常,要麼太冷、要麼太熱;要麼旱災、要麼水災。這就導致糧食減產,由於開春比較冷,使小麥播種期向後推遲了一到兩周,全國夏糧總產量為21310萬噸,比上年減少39萬噸,秋糧也會受此影響減產,所以民間的糧食收購商大量搶購,小麥上市後價格同比上漲幅度已接近10%,超過了國家收購價。中國的耕地減少是大趨勢,那麼糧價上漲就是大趨勢。糧價上漲,就會帶動食品價格全面上漲。

2010年還有個引人關注的現象:全國普遍漲工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表示,2010年有20個省計劃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准(2010年年初中國各地區出現了“用工荒”,不漲工資招不到人),平均漲幅在17%左右.企業工資成本上升,自然會有加價出售產品。把成本上升轉嫁給消費者的沖動,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漲工資是個大趨勢,“跑贏CPI”仍是每個中國人的基本任務。

2012年至2013年,中國遇到的困難會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