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區涅槃重生體現國家體制的好處

整整三年前的今日,下午二時二十八分零四秒,汶川、北川、青川,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生離死別,驚震全球,也掀動了兩岸四地同胞的心,千萬雙眼睛聚焦於災區那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四千萬受災同胞,冀望自己也能出一分力,為同胞分憂解難。

當晚,某中央權威媒體單位負責人致電筆者,代表上級領導詢問及徵求對這次地震災害報導的意見和建議。筆者回答說:在救災的當前,宜全力集中報導在救災及災後重建中的感人事跡,以振奮激勵人心,及展現我們國家所實行的舉國體制的好處;當然,也宜適當報導慘烈的災情及災區人民的困難,以激發國內外民眾的同情和支援。至於在災區中暴露出來的負面問題,應是屬於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關係,容留日後予以揭露及批評,目的也是為了吸取教訓,促使災區救災及重建工作做得更好。

而在事實上,當時除了內地媒體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之外,包括中央社、BBC、路透社等很多境外、國際媒體對中國政府此次的救災行動表示肯定。《經濟學人》、BBC、《聯合早報》等媒體也將中國政府對汶川地震的表現與緬甸政府對納爾吉斯颶風的緩慢反應的懸殊差別做了對比,並稱讚中國政府行動的果斷和開放性。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通過電話訪問香港市民,其中有百分之八十五點一滿意中央政府的表現,有百分之八十八點七滿意解放軍在救災上的表現。

這種高度評價,一直延伸到現在。在日本今年三月十一日發生強烈地震引發海嘯搗毀大片房屋和糧田,並令日本主要核電廠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核輻射洩露,從而釀成複合性災害之後,台灣媒體《今日新聞網》針對日本自衛隊拒絕聽從菅直人首相令其前往福島救災的指令,發表評論指出,相較於日本自衛隊,中國大陸解放軍二零零八年在四川大地震中展現出「視死如歸」的精神。與此同時,當不少台灣民眾為日本人的有秩序表現而擊掌贊嘆之時,台灣一位網友卻在網上貼文指出,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寧肯看到因前往災區的志願者太多而把道路堵塞的無序場面,也不願看到有序得有些冷清的海嘯災民畫面;我寧肯看到災區群眾搶著為解放軍送水送食的混亂場面,也不願看到日本災民看到救援隊來了後的冷漠有序場面……。如果說後者說是高素質,那麼我寧肯自己素質低一些。

這就是國情的不同,各有各的擅長。但恰恰如此,才是「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中國人民,是堅強的人民;領導中國人民的中央領導層,是堅強的核心,也是高瞻遠矚、縱橫捭闔的帥將之才。就在救災工作尚未完成之時,已經考慮到災區重建的問題。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受災人口最多的特大地震,黨中央、國務院運籌帷幄,科學決策,舉全國之力,開展災後重建工作。震後二十四天,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部署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震後一個來月,《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正式頒佈,明確要求十九個省市以「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建立對口支援機制,並以不低於百分之一的財力對口支援重災縣市三年。

由此,一場動員範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建設速度最快的災後重建戰役在川、陝、甘等約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開了帷幕。對口支援方案頒佈一個星期之內,來自祖國各地的援建工作組全部到位。勘探、設計、規劃人員隨後抵達,全國各地的施工隊伍陸續來到。他們中,英才彙聚,各類院士、專家,名校博士、碩士,許多都是百裏挑一、經驗豐富的優秀管理和技術人才,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援建陣容。這樣大規模的災後重建,沒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巨大的積累,沒有「一聲令下,舉國相助」的體制,是不可想像的。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黨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能夠集中力量幫助一個災區走出苦難,沒有哪一個政黨能夠有這樣集舉國之力、行援助之實的能力。這是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可能具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制度優勢,而這種優勢所產生的影響,將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在未來「十二五」規劃的建設中付出全部的力量。

如今,災區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走進災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經濟發展勢頭恢復到了震前水準,進入到加快發展的軌道;投資發展環境恢復到了震前水準,國內外資本進入較快增長;幹部群眾的信心士氣恢復到了震前水準,意氣風發地創造新的生活。浴火重生的新家園,正彙聚升騰起新的希望。

更重要的是,群眾的精神狀態也實現來深刻轉變,災區從物到人的面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幹部群眾走出地震災難陰影,重拾生活的信心,自強不息的精神得到昇華,展示出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開放意識、創業意識、文明意識得到增強。這些事實,又一次驗證了「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汶川地震三周年前夕,被喻為「平民總理」的溫家寶總理,再次來到了汶川災區。眼看著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基本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災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後強調指出,「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他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展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再次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作為澳門居民的一員,筆者為澳門特區也第一時間主動承諾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災區重建工作而感到自豪。實際上,澳門特區政府積極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迅速決定撥出五十五億澳門元援助款——只有五十萬人口的澳門人均支援四川地震災區超過一萬澳門元,創立了全國最高紀錄,承擔了一百零五個重建專案。時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親赴四川考察後,為受災同胞積極的精神面貌而深受感動,決定成立「支持四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調小組」,專職負責協調及跟進澳門在四川災區的援建工作。時任澳門特區政府「支持四川地震災後重建協調小組」主席,社會文化司司長、現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情系災區群眾,先後八次親赴四川災區實地考察、指導專案推進。澳門居民本著為國分懮的大局意識,懷著為兄弟解難的真情,以安居為上、民生為本,積極熱情地投入到援建之中去。

澳門熱情支援災區重建,其實也是對內地無私支援澳門特區的回饋。實際上,澳門特區十一年來的發展歷程,見證了祖國對澳門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傾力支持。中央政府在澳門特區發展的關鍵時期提供了全方位、強有力的支援。今日澳門的每一個成就,每踏上一個經濟發展的新台階,都包含著國家的支持和關愛。

這正是「一國兩制」的核心就是「一國」的體制。如果沒有中央政府支持澳門特區,澳門特區就沒有今日的繁榮發展。同樣,澳門特區也應以「一國」為主,內地有甚麼困難,也應及時伸出援手,並積極參加中央政府部署的工作。